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离骚》的整体构思中,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处于令人注目的中心地位,就诗人“自我”形象的精神风貌和操守品格来说,在《离骚》全诗是一致的,但其外在形貌的特征却明显表现为前后的不统一。在《离骚》前半篇,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以女子身份出现的,到了前半篇的结尾处变为“男士”,这一形貌的变化,揭示了诗人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个形象主要是指做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物形象。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作用。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美的,美也总是寓于形象的,一切美都应该是具体的形象的美。屈原光耀千古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它写了屈原自己的出身、品质、思想,塑造了一个高尚、纯洁、正直的爱国诗人的形象。其理想之崇高、人格之俊洁、感情之强烈、斗争之坚决,使这一形象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  相似文献   

3.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4.
台湾古典诗人创作了大量与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相关的诗作,他们或借读《离骚》排解内心,或通过屈原抒发感慨,或表达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对这一部分诗歌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感受到台湾诗人的离骚情怀。  相似文献   

5.
船山一生孤忠爱国,其词嗣响屈原《离骚》,体现出浓厚的“屈骚”情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屈原《离骚》的倾慕;抒发爱国深情,塑造崇高人格;香草美人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尤佳 《考试周刊》2010,(14):27-28
《离骚》的内容和主旨是忠君和爱国,屈原通过大量的关于香草、美人等富有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构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离骚》“巫成降神”一节是诗人正准备去国远逝之前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通过巫成降神,诗人展开去留矛盾。巫成的劝留。更加激发了诗人对楚国黑暗现实的揭露,形象而又深入地展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爱国情感。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11.
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自传,最早可以上溯到屈原的《离骚》。《离骚》既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与理想主义精神的抒情长诗,又是屈原用血泪谱写的一曲生命之歌。它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斗争、向往与追求,塑造了爱国诗人光辉的自我形象。但是,由于屈原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迷离惝恍的神仙境界交织在一起,使自传体这一性质未受到后人重视。到了东汉,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回忆了她被掳入胡、迫从单于、赎身归汉、再嫁董祀这段悲辛的往事,感人至深,也可当作自传来读,但它只是作者一生中的一个片段,显得不够完整。杜甫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总结自己走过的道路,写出了一些自传式的诗歌。它们与杜诗中的其它篇章一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与品格,是我们了解、研究诗人的重要依据。一前人在论及杜甫的自传诗时,多指其在夔州创作的《壮游》而言。如浦起龙就曾说过,《壮游》一诗,“可续《八哀》,乃公自为列传也。”(《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离骚》"自我"形象塑造,透视屈原生活时代,从恋乡忧国之情、善民为本之举、美政理想之幻、傲岸不群之威四方面阐述屈原作品及其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3.
屈原和但丁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位代表诗人,他们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相似,塑造的自我形象相似,主人公经历的精神漫游历程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人生追求的差异,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不需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抒发情感的方式。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难的忧虑与同情。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分析《离骚》的创作年代,应该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考察,综合分析,以《离骚》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及诗人的年龄和思想情调为基本依据,以《史记·屈原列传》为线索,结合楚国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屈原参与政治活动的事实,来作出准确判断。《离骚》作于楚怀王30年──顷襄王3年间。  相似文献   

16.
《离骚》一诗,可以说是屈原的一部“自传”。屈原的一生,坎坷不平,奋斗不息,其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就充满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离骚》真实地、具体地记录了诗人的一生。《离骚》一诗的艺术构思,完全是按照诗人一生的生活历程组织成篇的。第一大段,先由自己神圣的祖先、嘉美的名字写起,然后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热情,以及由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屈原的遭遇之作。诗人遭遇了“美政”理想的破灭、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的破产。现实遭遇必然辐射到诗人的精神世界。《离骚》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诗人围绕君臣遇合、对楚国的去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对于把握《离骚》宏大的结构与丰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他通过那一篇篇感情激切的涛章,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苦闷和愤怒,同时也塑造了柔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关于屈原的形象,前人曾有很多生动的描述:比如列安说的“不获世之落垢,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可也”;司马迁说的“其志洁、其行廉”;王逸说的“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要从司马迁对于《离骚》成因内涵的接受、内容风格的接受及人物形象(即屈原形象)的接受三个层面展开,并适当论述了司马迁的接受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因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