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音     
“人生得一知己者足矣”,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不过,要想得到知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等待一个知音的出现,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北靠几千年传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西临数百年历史的归元禅寺,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  相似文献   

3.
巨东涛 《现代语文》2006,(11):122-123
先看几则高考题的例子:例1(02年全卷)阅读题《话说知音》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己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一部分。根据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该题的参考答案第一点是原第一.圾首句前半部分和末句的几乎原旬组合,第二点本自于原第三段首原句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大屏幕出示与知音相关的诗句:(1)知音共饮醉当歌。(2)世乏知音空抚琴。(3)知音世所稀。(4)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相似文献   

5.
听,以耳知音;倾听,用心细听。在各种各样的声音里,人们感知自然、感知社会、感知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知音     
也许,心中还蕴藏着美妙的绿洲而能够赠给的却是一林带露的小草纵然,心底凝聚着千言万语而落在纸上的却只是两行含泪的诗句用不着言语就能领悟这,该就是知音吧!知音找到了,即使得不到理解也是一种幸福那种内心深处的知音,就是——《山茶花》知音@吴桂林$福建龙岩第二技校!福建  相似文献   

7.
知音     
无数次历经沧桑,都只为寻觅心心相印的知音。  相似文献   

8.
黄鸽 《河北教育》2011,(9):15-16
罗才军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深入独到,设计匠心独具,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沉浸在“高山流水韵依依,千古难觅一知音”的境界里,犹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  相似文献   

9.
我在60年代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的时候,就发现“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似乎有问题,曾经写过一文,作为附录,收在我1983年出版的《指南录》(注释本)之后。拙注印数寥寥,流布不广,真有“知音稀,弦断有谁听”的感慨。现在我愿试谈此句的释意,并向《“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辨证》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3)的作者陆精康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0.
知音信箱     
知音信箱主持人/晨宇“知音信箱”本期与大家见面了,希望您喜欢,欢迎您来信。安徽省六安地区供销干部学校范士敏老师:您好!信的来信,我们看过以后,十分感动,编辑决定将您的这封信发表在“知音信箱”里。尊敬的编辑同志:原谅我素昧平生为投稿一事而写信打扰您。本...  相似文献   

11.
球迷儿子     
刘松 《陕西教育》2005,(2):30-30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突然问我:“爸爸.你爱不爱足球.什么时候知道世界杯的?了解哪些球星?”我不爱足球,但1982年就知道有世界杯.至于球星说不上几个,我不经意地说道:“你问这些干什么?”儿子笑而不答。这一问.倒使我发现了“新大陆”,儿子开始迷球了,正在寻找知音,  相似文献   

12.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心雕龙》相关内容,分别从知音之方:“博观”串联、知音之径:融情入境、知音之乐:内绎自然三个方面探索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认识和理解古诗词,最终真正把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成为古诗词的知音,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施小梅 《时代教育》2009,(11):231-231
作为作文教学的指导者,我们有责任成为儿童的知音,让儿童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有趣的情景和激动的情感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2.品读课文,体会知音深情。3.拓展阅读,感受知音文化。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读题)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子期)  相似文献   

17.
片段一:说文解宇,理解题意 (播放乐曲《知音》,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图”,师述说后引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来学习关于伯牙和钟子期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     
手起 琴响 一段远古的绝唱 奏高山流水 琴声余音绕梁 儒雅飘香 无奈知音退场  相似文献   

19.
近期读到《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7—8期邓春晓老师的《教学〈钓鱼的启示〉的过程和感悟》一文后,感触颇多。邓老师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真实可信,不愧是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而我则庆幸找到了一位知音,因此特借贵刊与邓老师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余凤娟老师教学《伯牙断琴》片断: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我们的阅读有了更多的期盼。“为什么伯牙说子期是他的知音?他为什么要断琴绝弦,永不弹琴?”问题是我们自己发现和提出来的,还得由我们自己来探究解决。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知音”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