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陈天中 《出版参考》2010,(12):22-22
编辑完《傻妞日记》这套书,我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开心地笑了。 笑是因为作品相当成功:作品讲的是一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在学校里是一个活跃的极有人缘的女孩郝童童身边的故事。作品以场景展现方式将故事层层推进,不断设置一些小包袱,抖出许多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精彩片断,与当前电视上流行的室内情景喜剧系列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一位朋友,最近从日本寄来一封信,内中写道:近日闲时,在翻看周作人的作品,他的文字自然流畅,但缺少鲁迅那样的风骨。他属于长寿者,作品也可谓丰厚,他的全集是厚厚的十二册,比鲁迅多得多。图书馆的书架上,两者的比较非常明显,有时看着书架上排列的书,心里就想笑:这个购书的日本人  相似文献   

4.
王道 《出版参考》2006,(26):35-36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因其自幼对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心驰神往,故长大后以其原姓Gulik 的"Gu"和基督教教名"Robret"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高罗佩. 1943年,曾在日本当过外交官的高罗佩经过几番争取,来到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就任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当时设在"陪都"重庆)一等秘书.在华任职期间,高氏更是如鱼得水,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文化,钻研中国诗词歌赋.他还取中国俗语"一笑忘百忧"之意,自号"笑忘",而当他用中文写文章发表时,则署名"吾华",以表达他对中华文明的神往.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的一个上午,我收到了导师李彬教授发来的短信:给范院长回电.电话打过去之后,才知道是关于我的论文--<农村的奋斗>(以新闻作品代论文.  相似文献   

6.
中译本<童年的消逝>译自维塔奇书局的再版,初版于1982年.这确实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作品.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与周遭的生活.童年从何而来?又缘何消逝?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面对面"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王志是一个智者,他有着智者的外表:睿智的眼睛直视人的心灵;从那厚厚的嘴唇里经常会进出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有时,他的面部流露出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哂笑,让观众在会意一笑中赞叹他的聪明.  相似文献   

8.
杨子是那种特别高傲的人。走进杨子的办公室.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朵红色的娇艳欲滴的牡丹。我不懂艺术,但我已然感受得到作品所透出的那种热烈与奔放。 杨子的笑是爽朗的.充满着自信。 杨子的公司很小.墙上挂满了他的作品,处处透露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杨子1990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1990年11月到北京.从事绘画研究。1994年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中国佛教艺术展:  相似文献   

9.
王乾荣 《今传媒》2003,(5):64-65
据说,非典时期,也是幽默流行时期,表现了人的乐观精神。幽默能带给人宽慰、轻松和会心的笑。这些天,报纸搜集并发表了不少“非典幽默”,而我对于其中的一些,却只有尴尬的笑。 先看这一条“非典问答:传播途径——飞吻与点钞;如何彻底预  相似文献   

10.
《南方都市报》 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蔡志松的雕塑作品《故国·颂1》、《故国·颂2》被一些观众批评为"丑陋的中国人"、"毫无阳刚之美",主要原因是其中有一组跪着的人像。两个星期过去了,已经冷了的舆论之锅里忽然爆出了一个热栗子--这些系列作品中的一件得到了全国美展的铜奖,而且是北京地区唯一进三甲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新闻这一行,什么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不懈追求的呢?我们以为是作品,是出一些"有影响""放得住"的东西. 在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摄影史上,有一个人物,他的作品--关于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关于白求恩,关于鲁迅,关于周恩来,关于抗日军民的许多照片,影响巨大,成了历史的珍品,使人们感到震撼,使人们难以忘怀,使人们把他的名字与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相联!他,就是沙飞.  相似文献   

12.
今天栏目在,你还有活干;明天栏目撤了,你立马下岗!电视栏目的普遍"短寿"更使这一切雪上加霜--"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现在的电视人普遍感觉很累.经过"你想、我想、大家想",终于有一个著名的学者研究发现:原因出在他们的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宣传品"、"作品"和"产品"--这是一个"三品合一"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部译制片,片名叫<大逃亡>.影片叙述的是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被俘的盟军将士如何从战俘集中营秘密越狱.整个故事充满了惊险、机智、甚至还有零碎的幽默,但总体来看,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是的,在纳粹的魔爪下挣扎和求生,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好在这只是一部影片,一部作品,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4.
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1989年,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初次涉水汽车制造业.当时,媒体问他为何要进军汽车业,他答道:"你想想,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这番"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著名言论,曾被不少圈内人笑为不懂汽车还要干汽车.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我有一个"论",叫做"一重三有"."一重"是重人格;"三有"是有作品,有理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可能汇集了众多过人之处,如题材重大、与百姓贴近、画面表现有张力、整体结构布局精巧、善于捕捉细节等等,其实在这表象之下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新闻视角,新闻视角左右着各要素的组合,也从根本上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的分析探寻包天笑的翻译,然后从包天笑的翻译看晚清儿童文学翻译的作品类型,晚清儿童文学翻译的作品特点,进而实现对晚清儿童文学翻译的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秋荣,一位和"火"已经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三十年前是消防战士,十多年前是个有一定级别的消防警官,前几年转业,又做了一家消防工程设备公司的掌门人.无论是做灭火的还是防火的,无论是驭火战士还是"防火工程"制造商,李秋荣笑称,一直以来自己都在与火为敌,和"火神"作对.  相似文献   

19.
一、"文责"的偏颇 "文责自负"是多年以来出版人、作者和读者常用于概括作品责任的一句术语.特别是在我国著作权法颁布以后,社会各界愈发重视尊重作者的创作权益,一些人便以为"文责"真的是作者"自负"了.文责,<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是"作者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性以及在读者中发生的作用所应负的责任.""文责自负",简而言之,是文章的作者对其内容负有责任.这一普遍的认知,其实是源于一种朴素的创作思想.作品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意愿创作的,作品内容表达的是作者的创作思想、创作情感和创作意图,责任和义务当然应该由作者负责.这便是"作者主责论"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用"含金量"来比喻和衡量某条新闻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通过考察和解析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新闻作品,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评判新闻作品之新闻价值的新概念--"含科量",即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