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依托语境 理解词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在词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生语境,引领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触摸词语,体会词语意蕴,是优化词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依托语境理解词语的策略有:勾连上下理解词语;激活经验理解词语;虚拟语境理解词语;辨析多义理解词语。  相似文献   

2.
词语作为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去感受词语的情感,品味词语的内涵,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功效。让词语教学在语文学习的每个角落散发出缕缕芬芳。渗透着新课标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孙侠 《高中生之友》2012,(Z1):18-19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其要点有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如何正确地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呢?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明确词语位置,看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方法之一就是看词语所在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词语教学方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词语教学变成了蜻蜓点水,华而不实。要想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教师可以采取理解词语与解释词语、猜想词语与查阅词语、词语内涵理解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形式,以提升词语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农业词语是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民要术》的农业词语中,源自先秦的词语在绝对数量、使用频率、词义可理解程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六朝新兴的词语。多数农业词语局限在历代农书中,只有少数农业词语能够进入一般词汇系统。表示作物品种或农业产品的词语比较容易成为一般词语,表示生产工具、生产过程的词语很难演变为一般词语。  相似文献   

6.
词语学习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将词语学习集中放在阅读部分,强调在阅读中学习词语。这就意味着词语学习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的词语学习中,突出强调词语辨析训练,单一的就词教词,据词解义,只做纯粹的"文字游戏",缺乏思维含量,词语学习严重脱离词语的"生存环境"——文本。词语学习的高耗低效,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改进词语学习方法,走高效低耗之路,提炼词语成为势在必行之路。下面,笔者就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词语学习的三个课例来进行分析。一、精巧提炼词语,词语学习贵在自然有意义课例片段:《好汉查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师:读读下列词语。善良热情调皮彬彬有礼说话算话  相似文献   

7.
李富林 《学语文》2024,(1):89-92
话题词语指充任文章话题的词语,它是文章语义的源头。话题词语有不同的层级。话题词语生成文章有不同的途径。话题词语具有一定隐蔽性。话题词语之间有两种语义关系:“根节”关系和上下位关系;根性词语和上位词语都是文章语义的源头。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课标对词语教学列出了三个学段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推想词语意思并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其表达效果。综合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本文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宗明 《初中生》2011,(33):10-12
【词语考点解读】课标与教材对词语考点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2.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3.联系上下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4.辨析词语的色彩。词语考点复习不要局限于课内所学的词语,要在积累上狠下工夫,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常用词语。现以2011年中考题为例,对词语考查作一透视。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语文中,"词语教学"历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进行词语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从词语的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教学生认识词语、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词语教学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但这种传统的词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词语的需求。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监狱是《双城记》里的一个重要主题,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主人公在监狱里饱受着肉体T精神上的折磨。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列出了下列监狱,有形的:巴士底狱,拉福斯,台尔森银行——巴士底狱的翻版。无形的:曼内特的精神监狱;德伐日夫人的复仇监狱;法国人民的生活监狱;达尔内的守愿监狱;卡尔顿的情感监狱。浅探了上述监狱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伏笔作用,各种监狱都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Pun"与"双关"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un与“双关”是英汉语中各不相同的修辞格。从定义来看 ,“双关”即“一语双关” ;而pun除了“一”语双关外还可以“二”语双关 ,甚至“多”关。从分类来看 ,pun包括paronomasia,syllepticpun ,antanaclasis和ambiguity ,而汉语的“双关”只能与前两项对应而无法包容后两项 ,与后两项相对应的汉语修辞格分别是“换义”和“歧义”。由于英汉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的pun与汉语的双关多各行其道。因此 ,在双语转换中 ,pun或“双关”原来的用词和立意往往会消失。本文结合实例 ,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专题除了对主题的介绍性论文,还收录了三篇一线教师的叙事,均来自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年的第三期教育行动研究工作坊中的叙事行动研究班。作为指导教师,笔者目睹了一大批教师在做叙事行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这三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意在介绍为什么将叙事探究转换为叙事行动研究,这两种路径有什么区别,教师们在叙事行动研究中获得了什么成长以及这种成长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通过分析教师的参与过程和研究结果发现,相比叙事探究,叙事行动研究在教师公开发声、改变心智模式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触及学校场域中人们惯习的改变,其风险和挑战更大。通过本次工作坊的初步尝试,教师对叙事主题的认识更加准确,对主题的反思更加深刻,减少了自己的自责和内疚感,而且能够采取行动改变现状。促使教师如此成长的条件包括教师敢于暴露自己的"顽症",创设安全、开放的学习氛围,及时分享相关理论,形成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以及获得学校的理解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应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诸如叙事行动研究之类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通”“同”是字典辞书及文言文注释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材和工具书中,它们的使用分工往往不够统一。文章通过对两个术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尤其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出“通”“同”及其他相关术语的使用分工办法,试图为古汉语教学及工具书的使用和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大学校长角色的期望非常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大学校长看作是圣人,看作一个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能力上都要比普通人高许多的完美角色。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要成为一名理想的大学校长,必须具备多种个人品质。但是,大学校长不是神,首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要求他们具备优秀素质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大学校长走下神坛,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和关怀。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深"与"浅"二者的语义引申及它们在不同认知域上的投射,二者投射域基本相同但又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标记概念呈现出的是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人类的认知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