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的元问题也是基本问题,它的展开构成了社会学的理论元层面,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也是表征现代性过程“问题性”的符码,构成了对现代社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这一问题展现了社会学的一种独特质性:知识和理论的逻辑与历史和现实的路径的相互交叠。这也是社会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实质性界分。个人与社会提供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得以展开的轨道.使社会学建立了与现代性的牢固的知识连结,从而对人类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迁过程给予了宏大而细致、广阔而深入、普遍而精微的刻画和反省。当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就使社会学的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具有了新的时代性涵义。  相似文献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当代,社会对人的规范与监控不断加强,个体本性不断被压制,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关系不断扩张.面对这一问题,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得出,要立足现状,结合当代社会的现代性特征,破除它们二元对立的尴尬局面,使二者处于平稳的状态,保证社会的稳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享受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些社会病所困扰。一些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对这些社会病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刻的描述。他们的阐述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制,能给我们很多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从对现代社会学思想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戈夫曼与舒茨的行动理论出发,阐述并分析了他们关于在社会情景中的个人与个人行动的观点,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他们思想中对社会情景中个人与个人行动的认识的趋同处和共同点,而这些趋同处和共同点正反映了现代社会学思想中的主观主义倾向。本的最后,本的最后,对他们理论中所反映的主观主义倾向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韦伯社会结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行动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单位,韦伯重视行动的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但韦伯超越个人层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研究,社会分工和分层理论是其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及其合理性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其社会分工和分层理论的内涵,并讨论了分层理论的现代变迁及对中国分层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看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是一种有机关联的关系,社会是个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一种民主生活活动;教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社会应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民主生活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社会秩序始终是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探讨“社会秩序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上,信任进入了社会学家的视线。社会资本在本质上讲是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人际关系;而社会学视野下的信任是根植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一种社会关系,信任关系的建立普遍以人与己之间的“关系”为前提来做出的关系判断和行为选择。“关系”是信任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点,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对信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彭杰 《中国教师》2012,(15):58-61
<正>互动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社会结构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导致了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教育社会学中的互动教学理论来源于社会互动论。互动教学理论认为:学校和课堂是  相似文献   

9.
在法律解释方法体系中,社会学解释是一种侧重于从预测社会效果的角度来阐释规范含义的方法。社会学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价值在于满足社会需要、限制自由裁量以及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社会学解释有着自身固有的局限,例如,难以准确预测社会效果,适用范围狭窄,牺牲个案正义以及危及法律规范含义的稳定性等。我们应对社会学解释的价值和局限有充分的认识,使之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最优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歧视现象已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引发了种种个人冲突和家庭矛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危害将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问题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1.
自我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其主张人格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社会及团体价值的认同,是个体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身生存理念的不断整理与整合。研究该理论有利于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思考大学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文章在分析该理论的发展、意义、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教育评价理论具有不同的教育评价目的观,生存论为重新理解教育评价目的提供新视阈,生存论视阈中的教育评价目的是促进具体个人主动发展,人与人、人与环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Deaf individuals usually face more challenge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because they are often deprived of adequate spoken input from their infancy.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deaf individuals’ writing is abundant. However, their language structures have as yet been unexplored.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subje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holistic approach of complex network theory. This study builds three syntactic dependency networks, the intent being to capture the macroscopic linguistic features in writing of deaf individuals. Three networks are constructed: one is created from a treebank of texts produced by deaf individuals, and the other two are created from two treebanks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samples produced by hearing people. A dependency‐based theory of syntax is u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nguage system of individuals with deafness is structurally similar to that of hearing people, especially to that of their spoken language, but individuals with deafness tend to have lower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both syntactic and lexical aspects. The rigid use of function words and less diversity of vocabulary might be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4.
多元智力理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智力是多元的、开放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树立“人人都成才“的教育理念,构建多样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树“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行高校弹性学习制度;树立个性化的课程理念,建立课程的选修制度;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理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理论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这些训练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类似能力有限,支持了心理理论原发性亏空理论;并提供了一些特殊的训练程序和方法,为以后的心理理论的训练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阐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并提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独症的心理理论与其言语、交往能力、社会功能以及想象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以前有关孤独症心理理论损伤的一些实验研究 ,并从言语能力对孤独症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最后着重从临床和应用的角度 ,探讨了与心理理论有关的孤独症早期检测和训练问题 ,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重新理解发展性教育评价:基于生存论视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评价思想。生存论为理解发展性教育评价提供新的视阈。生存论视阈中的发展性教育评价,把促进人的发展理解为促进具体个人主动发展,个人与他人、与环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children and youth was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biosocial personality theory of Hans Eysenck. Eysenck's theory is based on thre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reflect hypothesised temperament source traits affecting behavioural predisposition. The theory hold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temperament traits Psychoticism (P), Extroversion (E), and Neuroticism (N) with socialisation experiences produce personality. Eysenck'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lso contain a Lie (L) scal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function as an index of socialisation or social conformity. Eysenck's antisocial behaviour (ASB) hypothesis predicts that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developing ASB have above average P scale scores. Further, individuals who are also high on the E and N scales and below average on the L scale are at the greatest risk. The current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y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support for the ASB hypothesis in children and youth. The evaluation supported the role of P and L in ASB.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系广泛化和个人之间分立化的矛盾是马克思提出集体主义的基本依据,马克思把重返集体,重建集体主义当作克服个人分立化和社会关系广泛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强调消灭私有制、个性和能力体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