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面对内忧外患,晚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外国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迫切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各种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人才、传授西方科学技术为首要任务。这些新式学堂在外语教学方法、复合式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所培养的人才在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方面功不可没,不断推动晚清西学东渐思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端于一个世纪前的清末,最早始于洋务运动中的外语学堂。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等,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工业性质的学校,最早始于军工工业,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在1881年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设天津武备学堂,1893年天津创办军医学堂。天津的技术学堂始于1880年设立的电报学堂。工业职业教育则以周学颐创办的工业学堂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外语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洋务企业需要的人才。从分析新式学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和就业发展等特点入手,可以探讨洋务新式学堂的建设对职业教育近代化的启蒙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期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  相似文献   

5.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廷继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之后建立的一所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新式海军学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独具特色,如聘请专业英法教习并制定奖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外语学习,对学生严格管理和派遣优秀学生赴欧继续深造等,培养出了一批实业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重庆洋务启蒙学堂乃黎庶昌在川东道任内创办的培养洋务人才的机构。该学堂创办伊始至停办,共历三年余。作为洋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堂不仅培养了洋务人才,传播了西学,开通了风气,还为后来新教育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晚清同文三馆对人材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文三馆系指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又称上海同文馆)和广州同文馆,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清政府设立的三所以学习西方各国语言文字为主、兼习其他西学的学堂,直至二十世纪初与教育制度改革合流,经历了四十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新式西学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主持的一项著名的“洋务”新政,后人多举其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嚆矢。但国内史学界对其本身的研究却很缺乏,尤其是解放后,专论文章寥寥无几,且又较概括,或评价其浓重的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性;或强调其新式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力,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中国内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晚清洋务学堂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晚清洋务学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培养洋务人才,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从它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分配等办学状况来看,新式学堂都带有浓厚的近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揭开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序幕。新式学堂的创办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对其进行探讨和分析,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