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身边常有这样一类孩子,表面上看,他们也在正常地学习、生活,可心里总有点不对劲,似乎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们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于是在日复一日的茫然中,他们的斗志被磨灭,激情停留成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同时,他们的心似乎也在苍凉着,衰老着。他们不在意现在,更不在意将来,“没劲”“郁闷”“没意思”无聊”“无所谓”“混呗”变成了这些孩子的口头禅。“茫然”比“问题少年”更可怕  相似文献   

2.
确保安全     
一次,有人问一个农夫他是不是种了麦子。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棉花了吗?”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一个不愿冒任何风险的人,只有什么也不做,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受苦和悲伤,但他们不能学习、改变、感受、成长、爱或生活。他们被自己的态度所捆肖剑绑,是丧失了自由的奴隶。不愿意冒风险的人,不敢笑,因为他们怕冒显得愚蠢的风险;他们不敢哭,因为害怕冒显得多愁善感的风险;他们不…  相似文献   

3.
《故乡》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按:指水生、宏儿)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是作者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韦世万 《贵州教育》2013,(12):10-12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老师对“优生”总是印象深刻、倍加关照,对“差生”也了如指掌,且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缺乏主见、缺乏学习和活动的热情、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勇气,思想、纪律、学习表现既不“突出”,也不落后,他们往往占据学生中的大多数。这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中等生”。由于教师的忽视,“中等生”教育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5.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几个行为偏差的学生,他们爱打架,打架的理由也可能五花八门:别人说他们如何如何或无意中碰了他们一下,他们就会气急败坏地冲上去打人;谁要是在老师面前说他们的小报告或告诉老师他们没交作业,他们也会打、骂同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管当时是否真的有“不平”,他们总是爱出手相“助”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此个别和他们在一起的学生,也依仗着他们而变得会欺负人了;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大约五分之三的孩子,他们既不像尖子学生那样思维敏捷,颇受老师喜欢,也不像后进生那样惹事生非,引人侧目。他们默默无闻、安静、谨慎、腼腆、本分,就连老师对他们也讲不出个所以然,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成了被老师遗忘的“角落”。美国教育研究者把这部分学生称为“灰色儿童”,我们这里姑且称之为“灰色学生”。  相似文献   

7.
一、童言有时也有“忌”“我爱你”,这是阳阳一年级时说的话;“老师他们都不跟我玩”,这是阳阳二年级时说的话。由于阳阳的“我爱你”这句话,同学们都不愿接近他,慢慢地变成排斥他,最终演变成“老师他们都不跟我玩”的  相似文献   

8.
“不爱在家里,回来没个人气儿。”亚杰在微信里跟我们抱怨说,“见到父母的时候,他们大多累得不行了,有时晚上也做生意不在家,一个星期难得说上几句话。除了管他们要点饭费,或者听他们指责我学习不用心,真的就没有话说了,不爱听他们说话,他们说啥听着都闹心。”他今年刚上初二,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回家也看不进去书。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一代深受网络的“荼毒”,网游盛行,差不多就好像是为我们而存在。“垃圾”是我们兄弟几个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们也都是“90后”。他们喜欢但不痴迷网络,上网只是“充实自己的生活”,但你若问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总是张着迷茫的双眼说:“不知道。”然后抱着AK冲得更加卖力,直到“警察玩完了”!  相似文献   

10.
对“中间族”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园中、教室里有一个没有被教育者注意的群体,就是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的“中间族”。这些“拉一把”能出类拔萃、“放一把”能惹是生非的“中间族”自身存在、形成的一些不良心态,严重威胁着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中间族”,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一、转变观念,重视对“中间族”的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结构是呈橄榄状的,即中间大,两头小。舍大而求小,显然有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原则,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中间族”的稳定而放弃对他们教育管理更是不可取的。学校中所谓的“优”“、中…  相似文献   

11.
一个班的学生中,总有好、中、差之分。一般说来,优生和“差生”只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是中等生.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是生非,他们一般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习、生活态度,但也有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这样,无形中老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我想就中等生的教育问题,淡几点认识。第一,要正确认识中等生。中等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两极分化。如果教师能够热情关心、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用心用力地拉他们一把,他们不会比“尖子生”差。若是放任自流,置…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也有那么一个群体,他们几乎没有生存压力,对于生活学习压力选择“无视”和“逃避”,对大学学习生涯不规划,他们“无为、无爱、无谓”,“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他们的人生哲理,他们被称为“佛系”青年。文章对民族地区高校该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从该群体入手的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14.
芦咏莉 《班主任》2013,(2):47-49
当今的网络有一个流行词——“瓷”性,它特指当今不少男孩子表现得很女性化,也有人称之为“娘”。的确,在很多城市学校里,我们会发现有些男生很娇气,动不动就哭,娇滴滴的像个女孩,少了男子汉“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阳刚之气。在学校里,还有一些学生遇事不主动,胆怯退缩,总是躲在后面,不接受任何有风险的任务;或者,挨了批评、拒绝、失败,就开始哭丧着脸,一副天要塌下来的样子,痛苦、难过得不得了,甚至还会因此不来上学或者产生自杀的念头,简直就像一个“瓷娃娃”,碰也碰不得。这些孩子中,有男生,也有女生;还有一些,竞也是非常聪明、读很多书、学习成绩也很好的,他们,大多不调皮也不闹,很乖也很听话。说实话,老师通常会比较喜欢他们,就是一旦遇到点儿什么事情,面对他们“不一般”的反应,会感觉很头痛,不约而同地感慨:唉,这些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  相似文献   

15.
近年香港社会变迁,环境剧变,不归家的青少年已成社会问题。以前“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男女,今天在概念上已有转变。首先,他们不是出走,只是“不归家”。当然晚上也不一定回家睡觉。第二,他们也不是离家,只是改变“落脚点”,如改在尖沙咀文化中心一侧聚集,或在街上游荡,但他们每晚要为当晚应在何处过夜而筹谋,甚或在街上游荡通宵达旦,故时下有所谓“通顶”青少年。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发现班级里面有一些学生.对自己很不“关心”:老师表扬“好事情”.他们就望望那些“佼佼者”:老师批评“坏现象”.他们就看看那些“后进生”。似乎什么都与他们无关.什么对于他们都无关紧要。他们满足现状,不会十分落后,也不会积极进取。  相似文献   

17.
“灰领”人才闪亮都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益群 《大学时代》2006,(11):12-13
“灰领”人才不像处在办公室的白领。白领一般是管理层或者做些文职的事情,而“灰领”是有很娴熟的技术,他们需要经常动手。但是“灰领”也不像一线的蓝领,他们的薪资是一般蓝领的3-5倍,他们有着比蓝领更多的知识和更佳的专业。电子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装饰设计工程师、绘  相似文献   

18.
“报告王老师:胡祥壮、任方玉、王飞……昨天的语文作业写得不认真,小组长退给他们让重写,他们不但不写,和小组长吵闹,而且……还……”学习委员欲言又止。“还想怎样?”我追问道。“他们还说:语文老师的字写得不也那么回事吗?不信,你们看看老师的备课本。天天光叫我们把字写好,他怎么不写好……王老师,您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是不行的。您才来,不了解情况,我们上学期的班主任对他们可一点儿也不客气。”就是,敢跟我叫板,而且还指责我教案写得就那么回事,我当时心里很窝火。但一想,学习委员不是提示我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吗?行,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相似文献   

19.
刘秀芳 《职业技术》2006,(23):64-64
在我以前的同学的眼里,我曾经就是他们所谓的“差生”,偶尔见上面,也只是我先向他们打招呼、问好!放月假回家,发现周围的邻居以及以前的同学,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曾经的好友见我也只是冷冷几句便快速离开,所有的原因只有一个“我是职校生”。我弄不明自我是职校生碍着他们什么啦?小吃他们的,不喝他们的,小拿他们的,不用他们的,可他们为何鄙视我、苛求我、嘲笑我?在这复杂的问题中,我曾经也烦恼过、忧伤过、自卑过,但我不强人所难,因为谁又不喜欢“优秀”的女孩子呢?  相似文献   

20.
<正>在许多学校,大多数学生觉得去心理咨询室很羞耻,对所谓的“心理问题”并不十分理解,他们往往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便是“有病”。所以,他们在寻求心理帮助时会有很大的顾虑,认为去做心理咨询就说明自己存在精神上的问题。他们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往往望而却步。而且,周围的同学或老师也会认为去咨询的同学是“有问题的”“脑子不正常的”或“有神经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