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调查发现,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大约30%的人是为了搜索资料,下载与增长知识有关的内容;70%的人上网,是在玩游戏,有的在聊天室消磨时间,其中46%的人曾浏览过色情网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因通宵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因为“网恋”而退学。甚至误入歧途;有的以网络交流代替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心理扭曲,与社会格格不入等等。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大约30%的人是为了搜索资料,下载与增长知识有关的内容;70%的人上网,是在玩游戏,有的在聊天室消磨时间,其中46%的人曾浏览过色情网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因通宵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因为“网恋”而退学。甚至误入歧途;有的以网络交流代替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心理扭曲,与社会格格不入等等。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主客观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紧张性刺激因素日益增多,近年来罹患各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天津市高校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杭州市大中学生中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大学生比例最  相似文献   

4.
吕彬江  王昕 《教书育人》2002,(14):26-27
与人类所处的其它环境相比,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正在迅速地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领域。也正在悄悄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们。当代青年学子在享受互联网带给自己诸多知识和乐趣的同时,也正在经受着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据有关部门透露,在江苏省高校退学、试读大军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在南航、东大等高校,经常上网的学生人数达80%,其中有15%的人是学习,60%的人是聊天,25%…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上问题行为心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在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发现,不良的网上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大学生中蔓延。了解大学生的不良网上行为及其危害,探讨引起网上问题行为的心理机制,对当前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18~30岁的青年人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  相似文献   

6.
《成才之路》2009,(18):92-92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在很多人眼里,得抑郁症的人往往都是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实际上,抑郁症最容易摧毁的,往往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认真努力的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了易被抑郁症击中的人群。  相似文献   

7.
《河北自学考试》2011,(11):63-63
调查显示,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其中,的确有不少学生选择“重启人生”自动退学,其中不少人选择赴国外留学;也有一些学生参加复读,希望重新考入理想高校。  相似文献   

8.
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占退学总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廖传景  范红英 《中国德育》2005,(10):16-18,33
大学生历来是网络大军的主要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2004年6月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上网人数占到了网络用户的21%;2003年在苏州大学413名大学生中进行的的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90.2%的是网民……许多研究证实,当前大学生上网总体状况良好,上网安全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人,大学生占20.92%,这表明互联网日益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同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的影响也一天天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相当成熟,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率呈日渐增长的趋势。这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学生平时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前三位分别是:上网占74.9%,报纸占42.3%,同学交流占24.5%。网络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引导、训练、实践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北京16所高校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大量资料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加…  相似文献   

13.
田密  王敏丽 《湖北教育》2002,(21):14-14
据北京安全信息测评中心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民中,大学生、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占2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检索学习信息。  相似文献   

14.
退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与人才损失。目前大学生退学原因主要包括欠学分退学、违纪退学、对本专业不感兴趣退学和心理障碍退学等几个方面,学校应针对当前大学生退学现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风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宽松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内心脆弱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色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心理问题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心理异常现象。国家教委1989年对13.6万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20.3%患有或重或轻的心理疾病。在北京市10所大学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在因病死亡的17例中,有9例因患有严重精神病而自杀,占因病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特网用户的数量在不断扩大,据中国因特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 250多万人,其中高校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这与高校校园网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纷纷建成是分不开的.电子阅览室已成为在校读者上网的主要场所之一.   ……  相似文献   

1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评价北京16所高校近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34.4%的大学生息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的64.4%。1997年11月,在对我国27所全国示范性高工专建设学校之一的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的心理问题调查中发现,72%的学生经常有或总有烦恼。具体如下:调查学生人数1854名,其中男生1316名,女生538名。65%的学生身体健康并极少有身体不适和感染常见疾病,但只有25.4%的学生总是充满朝气,59%的学生或抑郁、或羞怯而不能保持心情开朗;32.4%的学生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而焦虑不…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本文参考心理健康标准,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浅谈高校大学生退学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与人才损失。目前大学生退学原因主要包括欠学分退学、违纪退学、对本专业不感兴趣退学和心理障碍退学等几个方面,学校应针对当前大学生退学现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风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宽松学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月16日,日本文部省公布了1982年度日本全国高中学生退学人数调查结果。 1982年全日本高中退学人数共约十万六千余人。其中公立高中有六万五千多人,占全体公立高中学生数的2%;私立高中近四万一千人,占私立高中学生数的3.2%。退学人数平均占全国高中学生的2.3%,约四十四人中就有一人退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