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静 《教书育人》2012,(33):109-110
社会认知理论的创始人是班杜拉。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由"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形成的,班杜拉强调了行为过程中认知的作用,他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1]一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概述1三元交互作用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效率的动机理论分析王喜安一、从动机理论看课堂教学效率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受动机所驱使的。动机有的是自发产生的,有的是受外界刺激产生的。刺激动机产生的外因被称为“诱...  相似文献   

3.
运用激励手段加强成教学员的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已成为成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在其探索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性课题。在这方面,管理心理学的有关激励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及行动的方向和依据。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活动。要实现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可以通过改变机体的内外部条件(刺激)引起机体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使机体产生趋向某一目标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往复、延续不断,达到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目的。这…  相似文献   

4.
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需要引起的。动机对人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因而产生了“强化理论”。在行为科学理论中,“强化理论”属激励理论系统。行为科学认为激励职工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条重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满足职工需要的途径;二是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的途径;三是运用强化原理及时反馈的途径。而强化原理则是影响和引导职工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具体讲强化是指能够加强或减弱人的行为一种刺激。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行为结果对本身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是正强化。当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即负强化。一般说来,要改变一个职工的行为,对于管理者来说正负强化有四种形式可供参考,正负强化各两种:  相似文献   

5.
潘驰 《考试周刊》2008,(8):46-47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堂的显著特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师专教育中应用行为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心理学是心理学两大学派之一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有赖于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根据师专学生的特点 ,在师专教育过程中应用行为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给师专学生良性刺激 ,对其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行为产生良性诱导 .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后天素质 ,为实现师专教育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新路子 .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社会对人才需要标准的转变,学校教学要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人的认识不仅仅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更多的是在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能改善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探究性,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辅助中师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指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辅助数学课堂讲解、课堂演示、课堂练习、课堂启发等各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试就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优越性、可行性、实施中有关倾向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1.行为主义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了行为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起源是外界对人产生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加强这种刺激,就会使人记忆深刻.因此只要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的效果.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作为一种刺激源,利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形式的动态信息的刺激,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丰富的信息,达到促进记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强调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外部环境控制而产生,无论是强化、惩罚还是消退,都直接作用于个体,该理论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直接作用的操作条件反射中,还可以通过观察、听别人讲述等方式间接学习,而且社会行为的学习更多是依靠观察学习完成的。如,老师在课堂上表扬积极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0.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不断的经历着激烈变革的社会.它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使主体可以摆脱过去传统的羁绊,重新回归到这个变革的新时代里.这种特定环境的一个明显效应,是提供主体以实现自我的新机会.当主体的某种权益被削弱之时,往往能够刺激主体为自我权益的重新获取而作不懈的努力.因而,产生着人的各种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欲望的爆发.“需要是以人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因素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意义上需要是原理:它们是人的发展借以展开的路线.人的欲望被认为是以这些原理为根据的.”人的各种需要和欲望是“通过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在由社会结构所提供的满足手段中寻找满足的可能性(或者有意图的非满足可能性)来表达.”可以肯定,这个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实,已被当今高等院校的学生洞悉,因此,学生发展的主流是健康的,形势也十分喜人,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具有许多的非理性成份,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具有许多非理性的行为.诸如,狂热的崇拜行为,理想色彩过重的盲目乐观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成才之路》2009,(31):64-65
体育运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他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多向性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情感的体现。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能力和效能的状态。一个人不仅仅是生物体。更是一个社会成员,而健康的心理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中专生,  相似文献   

12.
康林  纪丽华 《考试周刊》2010,(1):234-235
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也是一切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社会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他人或社会所给予的社会刺激的反应.而这个反应反过来又能够成为他人的社会行为的刺激。从沟通的角度说.刺激就是来自人或环境的信息作用。而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信息沟通过程。  相似文献   

13.
人格动力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由“人格需要”和“人格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看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方面即人格素质结构,二是客观方面即环境刺激。因此,通过人格教育优化人格素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净化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环境,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4.
一、幼儿社会行为的定义 社会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心理学大辞典》中的定义为,社会行为是对社会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受未来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较稳定的具有逆向反应性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学习采取冷漠、怀疑、抵制、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关注。我们关注幼儿的成长,不仅仅是关注幼儿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作为近年来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社会行为规则,掌握社会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各个环节,加强幼儿的社会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分享是个人和他人和谐交往的基础,分享不仅仅是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还应去分享别人的快乐的情感。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分享行为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幼儿自发的,而是由老师或者孩子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样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现谈谈工作中我是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南加洲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yres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感觉统合和感觉统合失调理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大脑功能不能很好的将各器官的感觉信息组织整合起来,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接受的刺激所形成的语言、动作、认知和社会适应度。国内研究还提示:感觉统合失调可导致学习不良,产生行为偏离,行为问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产生反应;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受器,传递到大脑相应区域,形成某种神经联系痕迹,这种联系痕迹是暂时的、不稳固的、易变的,因此需要加以强化。所谓强化,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和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强化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强化手段和方法,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强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一种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强化教育是指教育管理者运用强化理论,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刺激,使其某种思想或行为得以加强或改变的活动。在学生管理中,这种强化教育已得到广泛运用,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强化,即在学生的行为发生后(如  相似文献   

20.
李旭 《早期教育》2005,(8):16-17
一、行为主义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方案的影响 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方式加以塑造和改变[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