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并被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所肯定和强调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国40年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指社会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如  相似文献   

2.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两个最主要的变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是搞好宏观调控以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社会总供求的状况是供给有余,需求不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总量均衡分析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吸取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才能为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总量失衡是总量均衡的对称,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额,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甚至就一定时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均状态而言,也不会完全相等,但是,只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不超过一定限度,总量关系仍属于基本均衡状态,在理论上则被视为总量均衡。只有当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超过了一定限度,才可视为总量失衡。总量失衡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相似文献   

5.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的要点主要包括1.再生产公式所揭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一般实现条件;2.价值规律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内在机制;3.总供求的失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常态,是高度发达的、以信用和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使宏观调控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愈来愈重要。如何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合理地分配信贷资金,疏通流通渠道,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以保证宏观控住,微观搞活,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四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也愈来愈重要。如何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合理地分配信贷资金,疏通流通渠道,协调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以保证宏观控住,微观搞活,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使“四化”建设顺利进行,这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努力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9.
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重点理解】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只有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首先,要认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二者既有一致的方面,同时也有不一致的方面。其一致方面表现在它们可以互相促进。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其不一致方面表现在,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  相似文献   

10.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手段,弥补市场经济失灵造成的缺陷。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实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具体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持续适度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确保个人收入分配公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为了确保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和健全包括计划机制、金融机制和财政机制在内的宏观调控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协调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实现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高等教育供求分为高等教育机会供求和高等教育产品供求两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供求矛盾一般表现为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机会的总需求远大于高等教育的总供给。高等教育产品供求的矛盾表现为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矛盾。本文分别对两类供求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工业与农业是一国经济中的两大产业部门。这两个部门在结构转换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和产品供求形成一种相互联动的经济关系。一般地讲,这种关系是否协调主要表现在实物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实物量上的协调是指工农业产品在供求总量和结构上能保持均衡;价值量上的协调是指两大产业的价值变量在变动过程中能保持适当的比例。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实践经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代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计划调节和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当主要依靠金融手段。由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协调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努力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为此,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其目的就是通过协调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相适应。货币的流通量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活动直接决定货币供给量。因此,金  相似文献   

14.
【知识基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一、区别1.含义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2.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3.表现不同。通货膨胀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的表现是物价指数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走低。4.社会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社会成因包括:①计划经…  相似文献   

15.
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它的基本原理是社会生产两部类之间,每一部类内部都存在着客观的比例关系。用这一理论来看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密切关注经济总量,坚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着力结构调整,稳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处理好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保持社会生产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法则,给计划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计划互相协调起来。列宁早就教导我们说:“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计划,必须严密的协调起来,并同时拟定我们所需要的统一的经济计划。”不仅如此,而且要把各个部门和经济区的计划互相协调起来,消灭一切环节上的脱节及不均衡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再生产各部分(生产、消费、流通、积累)之间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之间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生产地域分布的正确比例关系,保证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以及各生产部门内部的正确比例关系。为了全面地适应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法则的要求,每一个经济计划工作者必须切实地掌握计划化的方法,并使其不断地趋于完善,要使国民经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正确地反映这一法则的要求。在苏联编制计划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平衡法。平衡法的实质,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的平衡表把相互联系的指标加以比较对照,反映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当然平衡表并不是消极的反映国民经济中已有的比例关系,相反地,它表示着扩大再生产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它具有改变旧有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於政治经济任务的新比例关系的生命力。对于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而言,在各种平衡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物资平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与换位的“双轨制”环境中,企业作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其经济行为方式将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如何对微观经济活动加强宏观总量调控,是当前经济理论思维的热点与难点。一、总量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根据当代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基本法则,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社会经济运行将处于正常状态。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并非一种恒定状态,因为二者背后隐藏着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  相似文献   

18.
本根据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态势下,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不是增长速度而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并进一步分析由于计划经济传统理论与观念的影响,政府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观行为和市场机制实际运行结果之间存在的反差,从而导致政府推出的各项刺激需求政策,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生态经济学中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较高的耦合协调状态,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其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稍微超前,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必经统筹规划,保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适度规模,整合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20.
过剩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我国经济过剩运行总的来说是挑战多于机遇。目前,我国过剩经济的主要表现: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二是相对过剩,它并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三是特别强调生产能力过剩,这种过剩往往是需求不足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