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这是西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八月至九月,有关西藏的报道成为新闻界一个热门话题。每读一篇有关西藏的报道,每访一位西藏归来的记者,我们就仿佛进了一趟西藏,看到了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虽然下乡对农村记者出身的我早就习以为常,虽然离康区调研已过去整整一年,但刚来西藏就深入康区采访时的激情依然。在这次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刘伟带领罗布次仁和我,先后穿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区20多个县,相继采写了康区参考调研、走进横断山、茶马古道纪行等稿件60余篇(幅),其中社级好稿、部级好稿各一篇(组)。从康区调研到茶马古道纪行出发前,刘伟交待,这次任务主要是康区社会稳定问题调研。这次采访要跑遍康区社会问题比较多的县,摸透情况,为中央决策当好预警机。由于西藏山高路远,下一次乡不容易,力争多写稿,写精品稿。要在新华网西藏频道开辟“远行横断山区”专栏,确保每天发稿。第一篇消息是在我们2001年11月11日到达那曲镇当晚用电话口述给分社义高潮的。这篇《藏北牧民敲开市场大门》网络稿由青藏公路两旁雪地上双手挥舞着土特产的牧民而引发,于是我们采访了那曲地委及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了解到藏北牧民由过去冬季的“惜杀”、“惜售”,到现在牲畜大批出栏,由过去的猫冬到如今参与公路建设、学驾驶,并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子驾校。从那曲往东,我们就踏上了川藏北线,进入怒江上游。也许是受路上行驶着的武警水电部队施工车辆...  相似文献   

3.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新闻照片中,有些照片看过以后,印象淡然。而有些照片,你一看画面,就会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在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三门峡新貌》就是属于后一类的一组照片。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新貌,是全国人民关心的报道题材,但是报道得好不好,还要看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这组照片看来记者在形象构思上和拍摄角度的选择上都作出了细致的思考。如《大壩工程全景》这张照片,记者为了反映大  相似文献   

5.
第二个内容是情况储备。新闻界有位前辈曾说过“记者是靠情况吃饭的”。这说明任何报道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或人们生活中的情况。只有情况熟,才能线索多,从事新闻采访才主动。要做到这一步,主要靠情况有储备。新华社驻西藏有位记者,当一九五九年春西藏平叛和民族改革开始后,在一年时间里连续写出一百多篇新闻报道,有时靠昼夜苦战写成万把字的通讯,有时坐在发报机旁,写一页发一页,其中许多稿件受到了新华总社和多家报刊的好  相似文献   

6.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7.
曹艳 《记者摇篮》2005,(9):16-18
2005年5月10日新浪网转载了一组厦门摄影记者抓拍的骑车人暴风雨中遇马路陷阱栽跟头的照片。北京青年报随即发表了题为《一组照片引发网民热议记者职业伦理》的文章与之呼应。网民们就记者该不该拍摄并发表这组照片这一话题产生了激烈讨论,引发了记者在传达新闻责任和道德伦理之间应如何平衡的热议。  相似文献   

8.
去年<南方都市报>一则<带着记者丈夫敲门捉奸>的报道(下文简称<捉奸>),引起了人们对传媒参与情感纠纷事件分寸的热议.在这则新闻里,记者欣然接受一位男性当事人的"托请",亲历了这一"难得"的捉奸过程,现场抓拍下当事人妻子和一个男人共处一室衣衫不整的照片.  相似文献   

9.
圣湖     
麦琪 《出版参考》2004,(6):20-20
藏地朝圣 未去西藏之前,也看过有关西藏的照片。但真正留下印象的只有布达拉官和古格王国遗址。这次国庆期间,我亲身亲历亲眼所见的西藏和原先想像中的西藏还是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一幅在家乡西藏阿里地区拍的照片,画面是:伫立于灌木丛中的我,裹一件皱巴巴的皮大衣,两手叉腰,双目远眺,蓬乱无章的长发被高原的风卷成一簇。“整个一个流浪者”——这是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而我,每当端详这幅照片的时候,眼前都浮现诸如“自在”、“充实”、“旷达”、“潇洒”这类生动的字眼,身心被一股暖流包围,油然而生对家乡的感激之情。的确,多年来家乡给予我的回报是多么丰厚啊!我的记者生涯就是从家乡开始的。1988年夏,我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日报。到拉萨的第六天,我便以报社记者的身份踏上了西去阿…  相似文献   

11.
西方记者选择报道角度的做法,通常有下面几种: 一、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70年代,美国报刊曾刊登了一幅反映人民群众示威游行的照片。画面是:一个警察的白手套欲挡住记者的摄影机镜头,但人们透过手套指缝的空隙,可以看到警察的脸,以及示威游行的群众被警察棒打的情景,照片题目叫“欲  相似文献   

12.
庭审现场拍摄出来的照片一般都是相对静态的,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认真捕捉,也能够拍摄出动感十足的好照片。这是《京华时报》记者蒲东峰在庭审现场抓拍的一张精彩照片,动感强烈,人物表情丰富,构图完整。  相似文献   

13.
摄影报道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确地抓取瞬间,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纯熟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有超乎常人的“三只眼”,另外还要碰运气。任何事件都有无数多的瞬间,关键是记者选择了什么瞬间。举例来看,图一是一张车祸的照片。车翻了,警察正在帮助一位女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拍摄时如果耽隔一秒钟或一分钟,或是相机的角度有些变化。这对照片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瞬间。图二也是一张车祸的照片,它的画面构图与前一张不同,受伤的妇女横躺在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摄影"数字化"之前,一张出色的纪实照片常令人拍案叫绝。但自数码相机在摄影记者中普及后,一些"精彩"的见报照片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问——"这张照片有没有被‘做’过?"而且这种疑问,很多情况下,只有拍摄者自己心中明白答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记者布莱恩沃斯基因假照片被炒的事,在业内及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新闻摄影真实性的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2002年10月20日,杭州举行一年一度的烟花大会,图A和图B两张见报的照片是在同一个点拍摄的。很明显,B照作了假,右上方的一朵礼花看得出是通过电脑"加"上去的。因为此处已超出了烟花施放的范围,礼花不会在那  相似文献   

15.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近几年来接触了大量外国通讯社发出的体育新闻照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摄影者敢于并且经常运用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来表现体育运动竞技者的力量和神情,这确是当前国外体育新闻照片的一个突出特色。人们都知道,任何一张照片,只能表现运动中的事物的某一个瞬间,体育摄影更要求记者抓住运动中最动人的一刹那,清晰地表现出这个瞬间的力量和人物的拼搏精神。一般地说,中景或中远景照片往往给人以平淡的概括,往往看过之后印象淡漠,而特写照片则使人看过后难以忘怀。当然,运用任何一种表现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  相似文献   

18.
由大众日报社青年记者编辑部和社群部联合主办、济南民康制药厂协办的“民康杯”山东业余记者十佳评选活动已经开始。这是对辛勤工作在我省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广大通讯员的第六届评选和检阅,旨在激励业余新闻工作者尽快成才成名。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凡是符合条件的业余新闻工作者均可在11月20日前将报名材料寄送至青年记者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发生现场,一名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今天,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像。前不久,《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同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媒体形态的变化也使媒体对记者的要求随之改变。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做多媒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发生现场,一名记者急匆匆地用手机口述现场实况,间歇拍下几张照片,同时用手中的DV录下一段不长的视频。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后,记者的口述文字出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人们同时还看到他拍下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今天,这样的场景不再只是想像。前不久,《广州日报》推出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记者不断与在现场采访的前线记者连线,将最新消息在网站等多个平台上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滚动发布。同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已经覆盖了无线、宽频、户外等领域,近500名编辑记者被要求随时向集团网站供稿,未来,其记者还将随时在街头公共视频上"出镜",现场播报新闻。媒体形态的变化也使媒体对记者的要求随之改变。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和"多媒体技能"正成为必不可少的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做多媒体记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哪些准备?记者的"多媒体意识"如何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