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有"字出现在单音节形容词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对于这种"有"字的词性,文章否定了传统的词缀说和助词说,而将其定性为动词,认为"有"是表存在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汉语中"与"既有实词用法又有虚词用法,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与"的各种用法的来源.其虚词用法有的是自身发展的结果,有的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词汇替代,有的是在相关词语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句子里用余指代词"等"、"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内容时,就目前情况看,其前后标点符号的用法比较混乱.其实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用法. 当句子的并列结构中的各项之间使用顿号时,"等等"或"等"之前不用.  相似文献   

7.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莫非"、"莫不是"、"难道"辨析——兼论三者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语气副词"莫非"、"莫不是"、"难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共时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辨析.发现三者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是同义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可以替换,它们的具体用法及所表达的语气等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泛义动词是语义比较宽泛的一类词,它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文章以动词"做"为例,对其泛义用法作了简要分析,将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分为三种:"做"+宾语;"做"+补语;"做"+补语+宾语。随后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有关留学生使用泛义动词"做"时例句进行了偏误分析,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中易混淆的一组副助词"さえ"、"でも"、"まで"有其共同点,都表示列举极端的例子来表现强调程度;但在用法上、接续上又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1.
在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框架下讨论汉语中表示强调的“是”字句的词性及其所处位置.在树形图的描述上,运用LuigiRizzi关于splitComp假说中的理论,印证了“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同时,根据splitComp假说发展“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认为“是”是FocusP的中心语,位于“是”之前的成分是从TP生成然后显性移位到TopP位置上,而被强调成分隐性移位到[Spec,FocusP]的位置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可分为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两大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和宾语都是体词,词性一致.不表示判断的“是一字句,主语和宾语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多数是谓词性的。“是”虽然不表判断,但却可以表示各种意义。“是”属于动词.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人文意蕴,必当以人为本。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将个体作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殊的人物个性下,以特别磊落的史家胸怀作了辩证人文的观照。其可谓是认知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时不时"是一个表示中等频率义的副词,同时,它也属于描写性频率副词,"时不时"在权威字典中解释多为"时常,时时"之义,但"时不时"并不完全等同于"时常,时时",与之有细微的差别;"时不时"在句法功能上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它主要用于说话者想要表达不是非常明确的时间段,但表示动作行为每次发生的时长相对较短、事件发生频率较适中的语境中,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流义例的方式来明道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诗教》上下两篇的论述过程中,章学诚从“离文而见道,奉道而折文”的原则出发,从古今文辞著述的具体事理上揭示出诗、战国之文与后世之文“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的关系,明辨由诗教起源而流变于后世的文辞义例,将对文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文章流变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且论证了义例与形貌的区别。《诗教》篇的论述意旨和论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这对理解中国的文体发展和诗文传统,以及章学诚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由于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积贫积弱的中华古国愈益显露出文化上的落后与衰微。广大的中国人民在痛感列强侵逼之危的同时,又复觉得振兴民族文化、富国强种之迫切。于是,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向西方、向东洋、向俄国去寻求真理,向国内推介现代的科学与文化,尤其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是"五四"时期,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位外国作家.胡适先生,是"易卜生主义"的大力提倡者.在他看来,"易卜生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写实主义",二是"健全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是"五四"时期,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位外国作家。胡适先生,是"易卜生主义"的大力提倡者。在他看来,"易卜生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写实主义",二是"健全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19.
"诗余"作为词的一种文体称谓,从诗歌与词的关系角度来定名,指出了诗歌与词的关系。本文从梳理诗余观念流变入手,解答了词何以被称为"诗余"以及言说者隐喻的词体观念、诗与词的关系认定和诗词分野标准,勾勒了"诗余"这一文体称谓的历史发展,考察了"诗余"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观念影响下词论家对词体特质的认知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词作为"诗余"的真正内涵和词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始之音”最初是一个玄学概念。但近年来一些文学史常将这借指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本文就溯了“正始之音”这一概念的历史源流,并论证了这种借用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