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懿馨 《甘肃教育》2006,(1A):34-35
中国教育部编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簖准(实验稿)》.在规定语文性质解读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及阐释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时,始终围绕着学生个体发展的三个维度、五个领域进行。尤其突现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精抻领域的影响作用.重规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求激发出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育起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丙辰中秋苏轼因人世间处处是分离、失意的人,就对宋时中秋月圆,世人团圆、世事圆满的节俗思想产生了质疑。通过探究,词人理性的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悲欢离合时刻共存,所以中秋月圆时刻,有人分离、失意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苏轼由宋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悟到了人要笑对“悲欢离合”的人生、人世,对宋时世人狂欢过中秋的思想给予了提升拓展。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1,(13):26-26
【闲言碎语】很多人只知道苏东坡作为文坛巨匠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兄长.苏东坡非常关心弟弟子由.但从物质上.他反过来常常受到子由的照顾。他们的很多优秀诗文.都是在一唱一和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汉文化史上最有特色的文人之一。他的思想与人格融入了儒、道、佛三教而又各臻其妙。这首词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浪漫主义及旷达思想,是苏词代表性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余俊 《现代语文》2005,(12):25-25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相似文献   

6.
<水调歇头>是苏轼心灵历程的形象写照.词的上阙以月为引,集中写词人内心的寂寞;下阙则写词人如何摆脱寂寞,在现实的人间生活中获得自由与超越.将儒家精神和佛道思想打通,既不执著于人生,又不离弃人生,而是在平凡多难的人生中寻求对人生的超越,是词人能够走出寂寞而获得内在的生命自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是北宋中期一代文坛宗师领袖,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是革新的主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是最早从事豪放词的创作并为豪放派奠定基础的大词人。他的词具有教育的文学艺术成就。抒真情,感天地,泣鬼神,意境深邃,语言精妙,妙在成为千古佳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1076年作者任密州知府的时候,本文从气韵美进行分析。作者长年积郁难发之气,才有了词作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直干云霄的一“问”,作者积怨而发,可以说是“问”得惊天地而泣鬼神,气势悲愤而恢宏,作者仕途多桀,人生失意,对影自怜,对月把酒…  相似文献   

8.
吕刚 《语文知识》2014,(11):74-75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黯然神伤,终日沉溺于痛苦的沼泽中无法自拔;有的为了寻求解脱,采取种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有的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失意之时,人是痛苦的。但人生毕竟是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当失意来临的时候,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呢?不妨学学苏轼。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及物性系统用于不同类型语篇、文体分析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却不是很多。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角度出发,试图对苏轼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及物系统分析,体会词人的思想观点,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歌赋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要求教师不能对古诗文的教学掉以轻心,应对重点篇目有非常详尽的了解。比如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要比较熟悉,在作者生活的大背景下看作者作此篇文章时的心理感受,同时又要融会贯通,看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内涵。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跌宕坎坷,他经历种种污蔑却对生活仍然抱有真情和热爱,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作品中常有体现。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在此本文将以苏轼的这篇词为例,从中探析苏轼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千古名篇。其中,手足之亲情切切,词境旷达意悠悠。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该词作一次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3.
明月几时有     
中国文人写中秋的诗词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宋人胡仔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为南宋诗评家,生于北宋,对苏轼坎坷一生,要比后人了解得具体而且深刻,因而话说得有点偏袒,不免抬爱。但细细琢磨胡仔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在人们脑海里,  相似文献   

14.
王一平 《现代语文》2010,(10):47-4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诗词代表作之一,是我国中秋词中最久负盛名的一首。进行本词教学时,在学生课前已完成疏通文字、初步感知全词大意,查阅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两个预习性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品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进入作品的意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相似文献   

15.
古人写词,多由感而发,要么出于生活的磨砺,要么出于仕途的跌宕,总之是情感的宣泄.苏轼所作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一篇“痛中含笑”、饱含生活沧桑的佳作.全词托物抒情,作者借写月色怀念远方的亲人,用虚境来写实感,极具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词时,可用“磨难中的微笑”这一主线贯穿整个文本.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相似文献   

17.
沈敦忠 《教师》2012,(19):21-22
课例研修是指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它的基本环节包括:①研修准备:确定学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②研修过程:教学设计—课堂观察—问题诊断—改进教学设计、课堂再观察—讨论与分析—改进—体会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年级:北京玉渊潭中学初三  教时:一课时    师: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佳节,上星期我们刚刚度过什么节日呀?  生:中秋节。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吃月饼赏月。  生:我妈买了几只螃蟹,还有一盒月饼。全家人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师:下面,再看看咱们班的两位同学是怎样一起过中秋节的。  (学生开始表演小品)  生甲:(一边收拾桌子一边自语)马悦说好来我们家过中秋节的,都八点了,怎么还不来呀?  生乙:(敲门)有人吗?  生甲:请进。(拿出月饼)马悦,尝尝我妈特制的…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我们分析作品常常强调的是上下文的语境,但在古典诗词里,由于其辞约义丰的特点,语境就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上下文”的简单、线性的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有形象体系互相渗透而成的饱和着情感的立体多维空间。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情景意义(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去作综合考察、品位、体悟,  相似文献   

2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