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教上门,是针对不能坚持到学校接受教育、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6-14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教育安置方式。山东省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实际需要,开展送教上门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学定教”“以需定教”的精准送教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每一名残疾儿童都能享有平等而适当的教育,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自2013年开始尝试送教上门服务,历经几年的思考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课题为牵动,以医教结合、科教结合为支持,以个别化课程设计与实施为载体的基于拓展式家庭指导的送教上门实践模式。学校联合医院、高校、家庭共同研究设计课程实施计划,拓展教育对象,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一起参与课程学习,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不断提高家长的疗育水平,促进送教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蒋姿  申一村 《教师》2020,(13):109-110
“医教结合”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医教结合”的研究为理论依据,基于“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医院医务人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特殊学生家长的调查,以期实现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学生共同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医教结合"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所接纳。那么,如何开展好"医教结合"?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准备,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一、特教学校要创设条件,备设施、抓人才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工作,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前提,以实现智障学生个体发展的最佳状态为目的,以医疗的手段和教育方式为载体,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同时也应该在人才、设备和场地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但由于目  相似文献   

5.
一、特殊教育要遵循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残疾儿童少年需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应"以残疾儿童少年为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由此设定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都必须适合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特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和配置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教育》2013,(6):14-15
"规划学校发展"是科学发展总纲"营造育人文化"构建人文环境"领导课程教学"增强改革与活力"引领教师成长"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内部管理"激活教师积极性"调适外部环境"是学校发展坚实后盾"规划学校发展"是科学发展总纲主持人提示:履行实施义务教育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才能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残疾儿童少年,尤其是盲人常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不能享受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为探索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1990年起,罗田县教委着手在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实验,进行“一体化教育”探索,通过近十年的努力,走出了“以普带特、以特促普、普特结合、优势互补”的一条发展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义务  相似文献   

8.
送教上门是我国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文章作者以长沙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介绍了"三步"准备、"四个流程"实施、"五有"管理的送教上门、"三四五"工作模式,并认为,送教上门工作需提高家庭的配合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多方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自“医教结合”口号提出后,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声称已经摸索出了“医教结合”的课程体系.然而这些“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在实施当中有相当的障碍,也使学校工作陷入主次不分的泥潭.合理的“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应当从教育部发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发,适当安排学生康复训练的时间,使教学回归学校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必须具备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残障学生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和课程改革顺利实施这一现状,特殊教育学校在引领教师探寻特教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可以采取“四位一体”校本研修模式.通过学习教育学、康复学理论、进行康复设备培训,培植实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工作的理念和技能;通过参与以课例为载体的同伴商榷、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交流、评析四个环节的连环跟进滚动教学研究,提高在教学中渗透“医教结合”的实践;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教专家、医教结合实验校团队近距离接触,聆听精辟论述,实现有效专家引领;借助参与各级教学竞赛活动展示,提升教师施教水平和专业化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周扬  陈翠萍 《考试周刊》2015,(37):122-123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日前,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新出台的《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要求:全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当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采取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残疾、脑瘫、孤独症等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学前班、幼儿园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前儿童随班  相似文献   

13.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在三年内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为了实现康复服务目标,急需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支康复类专业人员队伍,并针对人员的专业类型、专业水平、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培养培训等诸方面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以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师资队伍的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14.
“普九”过程中“三残”儿童的鉴别省教委初教处邬平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名地也将其纳入了当地普及义务教育的轨道。但有不少地方,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对残疾儿童少年的鉴别不甚了解,甚至有错误认识,尤其是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  相似文献   

15.
"医教结合"是一种简称,它应当包括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等内容。国内外特殊教育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  相似文献   

16.
送教上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安置形式,对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西南5省48所义务教育学校注册登记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522名残疾儿童少年的家长,结果发现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现状不容乐观,还面临诸多困境:送教服务的频率与时长不足;送教服务的内容适配性低;家长对送教的认...  相似文献   

17.
"医教结合"是现代特殊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特殊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本文围绕"医教结合"教育支持体系的运行,从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设置科学合理的康复课程与拓宽康复教育渠道等方面入手,探索了"医教结合"在教学一线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日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该规划提出,国家将提供多项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为0—6岁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康复、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适当提高补助水平、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无障碍环境等,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规划》提出,要完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保障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近十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分析,我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不断增加,从2001年起,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都稳定在60%以上,2010年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为42.56万,其中65%左右在普通学校就读。可以说,从"九五"以来,残疾儿童在校学生中,近六成以上是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数量上说,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已经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但就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是指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接受正常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上门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是学生受到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化的体现。但是,特殊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必须得到家长的许可,定期入户帮教,实施免费教学,通过送教上门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