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接受和信任。海外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着无法抹去的中华文化烙印,展示着传承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美国华裔文学既有西方文化的元素,更有中华文化的显现,其中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是海外华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和在异域文化下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坚守和传承。该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关注文本与历史的互文性,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中国佬》和《接骨师之女》两部著名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从戏仿的写作方式和“小历史”的叙事手法入手,聚焦文本中的华裔历史重构和中华文化传承,以此建构中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曲彦  王雨萌 《文化学刊》2023,(12):135-138
杭州亚运会作为一场国际性体育赛事,不仅是运动健儿们相互较量的赛场,也是中华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平台与契机。亚运会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鲜明的文化自信色彩、前沿的文化呈现形式等特点,彰显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张力。笔者简述了杭州亚运会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与传播特点,并从坚定文化自信、融汇文化传统与时代特色、推动文化“走出去”、坚持文化交融互鉴四个角度出发,介绍了杭州亚运会中华文化传播的经验,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在当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不断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医药发展现状认真自省,不断增强中医药院校师生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紧迫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促进中医药文化自强,不断增进重振中医药辉煌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杨君祎  胡中卫  奚淼 《文化学刊》2023,(10):117-120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党的历史经验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立足新时代新起点,公共图书馆必须从坚定文化自信中激发自强动力,从提升服务效能中实现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国的文化与价值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当前出现的种种困境,我们要围绕"三力",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即保持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国内文化建设,增强文化感召力;挖掘文化核心价值,塑造中国精神,增强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延续发展的坚定信心。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其次探讨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深化时代文化理论认知,丰富文化育人建设载体,巩固社会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优化网络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软硬”实力,增强文化实践效能,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旨在帮助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着力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拓展、构建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的多元传播主体以实现控制力,提炼展现现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及建构对外传播的话语新叙述以实现沟通力,优化整合对外传播媒体以实现媒介连接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才能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当代价值,诠释其世界意义,在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12):64-64
要坚持文化输出的内容主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在西方文化输入的强力冲击下,相当多的人漠视本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这种现状及其引发的传统文化市场萧条,严重打击了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在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经验告诉我,中华传统文化不但在世界上有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动力之源,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利于赓续中华文脉,更能汇聚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不仅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的方式、与多元文化的交织碰撞及文化霸权等方面入手,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来激发文化的创新力,又要建构中华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软实力。在转化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新形势下,应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赋予黄河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推进黄河文化“走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化,了解中华文化。该文对陕西黄河文化的构成进行研究,分析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现状及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传播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陕西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旨在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助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王贺 《文化学刊》2023,(5):52-55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孕育的近现代时期的革命文化是新时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众的、科学的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今我们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陕西厚重的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的重要群体,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主体。该文以陕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陕西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文化智力水平和中华文化自信程度的测量,深度挖掘影响陕西高校学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陕西高校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语言文化认同、元认知文化智力和认知文化智力对文化自信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强烈的时代诉求,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是中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群体中的特色高校,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起着先锋作用,在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新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欧阳 《文化学刊》2013,(5):19-24
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体现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目标是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5.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其所蕴含的“和”文化是本质特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该文立足伏羲文化的内涵研究,考察伏羲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方面探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的提出不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更有助于中国人民树立起文化自觉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定信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及积极践行,是保持国家及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丰富内涵的文明底蕴是文化自信的深刻思想根基,在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急速发展的浪潮之时,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林丹 《文化学刊》2013,(1):114-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一种生产力,又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创新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和谐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精神,具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包括文化产业化、文化多元化、文化自觉化等。基于此,新时期推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措施包括明确目标受众,实施与目标受众有效沟通战略;塑造国家品牌文化,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战略;形成系统完整的制度环境,实施整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战略等。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批判反省和自觉认同,关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认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建构的心理根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多元文化交流语境则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了场域基础。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就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企业既有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又有“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20.
钟祥斌 《职业圈》2011,(19):54-55
所谓“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就是要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使企业既有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又有“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