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伎等于妓女和慰安妇,中国人演日本妓女,就是伤害了中国人的尊严。这一道德判断,暴露了愤青在日本文化方面的无知。  相似文献   

2.
装修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只有二十年,但就这短短二十年,装修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血液,烙上了中国人的印记。我和你打一个赌:任何一张居家装修的照片,我只要看一眼(不超过0.5秒)。就能告诉你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家,还是一个外国人的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张敏 《网络传播》2005,(4):64-65
1990年11月28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在网上的搜索引擎中,你甚至查不到关于这一天的重要新闻,然而对于中国的互联网来说,这一天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被尊称为“中国上网第一人”的钱天白先生,就在这一天,代表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域名分配管理中心SRI-NIC(有关职责目前已转移到ICANN)首次注册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中国的网络有了自己正式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4.
总的印象 2006年中国电视给我们的印象是世俗化,世界杯借助电视给中国人带来了平民的狂欢,虽然德国世界杯并没有中国队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对他的欣赏,逐步强大的中国电视给国人制造了几乎完美的在场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和世界同步了,不夸张地说,中国电视加剧了中国人的旁观心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李里 《出版参考》2004,(5):24-24
一百多年前,一位中国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说这活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了太多的第一:  相似文献   

6.
追寻王茂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680多个人名,其中惟一的中国人只有王茂荫,而且是在注释中提到的。这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和事迹?中国的一位学者在1978年得知此事后,沿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条注释,开始了漫漫的追求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马可和雅各的传说 马可·波罗(Marco Polo)真的到过中国吗?这句话是我前年看到的一本书的书名,作者是英国人Frances Wood,这个英国人怀疑马可吹牛。不过,去年又有人把雅各·德安科纳( Jacobd’Ancona)的《光明之城》(The city ofLight)译成了中文,整理者也是英国人,他神秘兮兮地宣称,在一个更神秘的人那儿发现了这本书。于是有人说,即使马可没到过中国,反正有雅各比他更早就到过了中国。 是真是假,好像一时难以论断。主张马可和雅各真的来过中国的人,和主张马可和雅各没有…  相似文献   

8.
飞翔的猜想     
最近,一位叫苏三的文化学者发现惊人之言:三星堆文明属于古犹太文明,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转载”文明,它的真正源头在中东。来到中国的以色列人主要构成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中国文明脱胎于红海文明,而古犹太人是中国人的祖先——这一惊世骇欲论调已经引起了业界“地震”。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翻看有关资料的时候,偶尔看到这则史料,当我把它读完,心中忽然一阵激动,这很可能是中国人第一次注意到这件史实吧!然而,时光已经过去了六十年。  相似文献   

10.
俄语一代     
中国正在举办“俄罗斯文化年”,随着俄罗斯文化在这一年的集中展示,一些深具“俄罗斯心灵”的中国人,开始了俄罗斯式的集体怀旧。这也是我们民族自我成长和自我独立的心灵轨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广播创优与理念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2001年度,有五篇作品获中国广播新闻奖,中国彩虹奖一等奖,一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黑龙江广播剧连续十三年夺得全国评比一等奖。这是一笔财富,它记录了黑龙江广播人的创新实践,也记录了广播人对自身变革的凝重思考。面对全球背景下现代传媒变革的趋势,广播人的创新与智慧不仅要体现在节目的创优上,  相似文献   

12.
书稿交易面面观周建新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向信奉“君子不言利”的中国人,一下子认识了钱。在市场经济面前,“‘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观念在若干人的脑际轰然坍塌。历来耻于交易的中国文人,现在终于将自己几年或十几年制作出来的“产品”摆上了交易桌.北京、...  相似文献   

13.
在英国利兹大学的实验室里,一个黑头发清瘦的中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做着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在他周围作为助手却是外国人。这个场景似乎人们难以多见,然而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这个中国人却以他的聪明征服了国外同行。他就是我们这篇章的主人公——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杜智。  相似文献   

14.
1欣喜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正式公布,是中国图书馆界2008年最大的一件喜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图书馆仁人志士期盼已久的一件宿愿的“尘埃落定”;这是中国当代图书馆人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奉献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中国图书馆人欲振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豪迈宣誓,同时也是中国图书馆人向世界同行发出的“醒狮”般呐喊。  相似文献   

15.
杂志是时代的体温。从情绪表达到理性追问,《新周刊》的全球观嬗变反映了新时期中国人世界观的变迁。读懂中国是为了看清世界,看清世界是为了重塑中国。这是中国人全球化绕不开的两门功课。  相似文献   

16.
含泪活着     
“在连续三年每年有三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这部追踪十年方始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父亲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催泪故事。  相似文献   

17.
王聃  黄幸子 《传媒》2023,(14):88-90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作为一项具有特殊性,仪式性的媒介事件,承载着中国人的记忆,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仍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用媒介事件理论解读中国女排夺冠这一伟大事件,可以看出它具有媒介事件的理论特征。同时,这一事件也构建了“想象共同体”,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认同和媒介事件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传入中国的诸多西洋文明中,摄影是比较早的一种。1839年,法国巴黎一家歌剧院的布景画师达盖尔发明了银板照相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公布了这项发明。神奇的摄影术犹如一夜春风吹开万树梨花,1840年,美国人率先在纽约创办了全球第一家照相馆,这之后,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迅速传遍了欧美各国。与此同时,去东方冒险的摄影师也把镜头对准了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据记载,现存最早的关于中国的照片拍摄于1844年,作者是法国的一个海员,这张澳门庙宇石牌坊的照片曾珍藏于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手中。同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拍摄的…  相似文献   

19.
陈正辉 《传媒观察》2004,(11):27-29
中国广告业自1979年开始恢复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五个年头,跨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这期间,广告营业额从几乎为零发展到千亿元人民币,广告经营单位从不足十家发展到超过十万户,广告从业人员也从数十人发展到近九十万人,这一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  相似文献   

20.
藏在“深闺”人未识──记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蔡毅京城西部,耸立着一座高挺的巨厦,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而巨厦座落的深闺大院内还有一座中国照片档案馆却鲜为人知了。1984年10月,中国照片档案馆在原新华社摄影部照片档案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