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与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重视创造力培育是文化资源利用的内在要求,这种内在要求需要我们站在一种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创造力的培育。实施创造力培育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方式多样的手段和途径,让大众参与创造,乐于创造,有地方创造,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思想和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来自文化的动力资源,创建一个更富于创造、更充满活力、思想更为活跃、更具备文化竞争实力、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迎接未来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谈环境对创造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 ,现在的青少年是新世纪的一代。要想使他们在新世纪中成功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肩负起振兴民族的重担 ,教育必须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核心目标来抓。创新教育理论认为 :创造是人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对大多数人来说 ,创造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极少有人达到极限。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与环境的影响有极大关系。这种环境影响有政治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良好的环境可促使学生创造力积极发展 ,而不良的环境则会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一、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呼…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而这种潜力都会在他们的学习、训练、实践等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来说,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大学生的这种创造潜力转化为创造力,这不仅对他们本人,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创造力的含义、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及如何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创造教育的收效甚微的历史与现实,促使人们反思创造力的内涵。创新处于创造力的第二个层次。创新的提出和光大在于社会文化动因。从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更具普适性,更亲近个体的生命成长。教育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庆伟 《双语学习》2007,(4M):133-134
创造教育的收效甚微的历史与现实,促使人们反思创造力的内涵。创新处于创造力的第二个层次。创新的提出和光大在于社会文化动因。从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更具普适性,更亲近个体的生命成长。教育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无形资产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创造力商品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创造力商品化带来创造力的释放与创造自由的压抑、人的创造本质与创造者异化为商品以及人的自主性与对创造系统的依附性的矛盾性。创造力商品化是在实验主义驱动下通过宏观规划、研发的分解化与标准化、创新成果交换三个步骤完成的,创造力商品化的过程蕴藏内在矛盾性的倾向,创造力商品化的深层根源在于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失衡、创造过程与创造成果的分离、目的与手段的倒置。克服创造力商品化的矛盾在于追求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创造过程与创造结果、创造作为人的本性与创造作为手段的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创造教育中,人们所关注的只是人类必教性的问题,即创造力如何教育、怎样培养的问题,却忽略了必教性的前提——创造力的可教性。创造力是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从心理学思维与动机两个层面对创造力具有可教育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从而充分肯定了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获得提高的,为个体创造力的提升乃至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类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自身潜力的发挥,人类所有潜力中首推人的创造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现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谢平 《甘肃教育》2009,(13):22-22
民主是学生创造力萌发的土壤,然而许多学校的班级管理一贯注重刚性管理,普遍缺乏民主,这种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的结果则是扼杀了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其实,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并不是缺少创造力,而是缺少发现和及时引导,缺少发挥创造力的平台。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在民主的气氛里努力实现如下两个转变,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对培养创造力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霍华德·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挑战。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提出创造力具有多元性特征。这一理论对我们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启示是在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必须承认每个个体都具有创造潜力,培养创造力必须面对全体学生;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创造力的表现方式、特点和优势不同,应当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创造潜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一、创造行为的重要人要生活得更美满就一定要具有创造能力。在当代千变万化的社会中,更需要具创造力的人来推动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应给创造力高度的评价与重视。创造力是一个过程,无论在一个问题,在艺术或科学领域中都显示出它的,原真性的解决方法。创造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原真性及恰当性。单是有新意并不表示是有创造力。一项新发明可能是最新的,但如果没有用的,就失去恰当性。一项发明品之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艾夫里尔提出情绪创造概念,认为情绪自身就是创造的产品,为创造力和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情绪创造概念是情绪社会建构理论的直接拓展,新奇、有效和真诚是这种心理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个体差异与文化演变研究的结果表明,情绪创造特征具有个体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情绪创造研究打破了情绪与创造研究的“关系”模式,将来还需要从概念表征层面上进一步探讨情绪创造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非自然界所提供的、社会性的人适应环境的超生物手段与机制的总和。换言之,文化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各个文明时代所创造的且被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心理的,为一定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共享的生存式样。至于教育,即是作为人类文化保存与延续以及个体社会化赖以实现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而教育只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个能动的要素;作为世代交替中的单个的人,却是文化及其教育的产物,是文化的继承者。自有了人类,也就有人类文化,也就必然亦必须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刘氢  王燕 《教育导刊》2003,(6):14-15
幼儿是具有创造潜力的,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途径很多,其中,通过新颖、有趣的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手段。一、在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主阵地展开。因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行为策略,使之符合学生创造活动的进行,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并做到经常化,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我在平时的教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发明的演变史。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创造更加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但是,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程度不同的创造潜力。对于儿童来讲,创造是其自身发展中所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挖掘这种潜能,开发学生创造力必须通过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活动才能实现。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人在进行创造和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对于究竟怎样培养创造力,众说纷纭。正如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过:“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相似文献   

18.
我们正在迈向21世纪,新世纪将是“知识密集型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战略资本不仅仅是资源、资金、劳动力,而且是科学技术,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谁占有了具有创造潜力的人才,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创造力的培养是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把创造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为高级层次的创造力,如科学家、发明家、文化巨人的创造力,就属于这一层次。他们的创造往往可以形成某一领域的划时代局面,具有空前而巨大的社会价值。后者则是初级层次的创造力,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往往不具社会价值,但对创造者本人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如学生的某些独立见解、作文中的新意等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解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秦枫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5-118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及上层建筑(政治),是以上各个变量系统的交叉,而非某一单独系统的结果。以徽州文化区的生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自然、社会及政治进行考察与阐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集群进行创造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时空地理环境,故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文化生态问题源于社会问题,对待文化生态的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政治手段加以引导、规制和宏观调控。此三者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更是三者之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