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不断深化的两个阶段 ,知性是理性的基础 ,是上升到理性的必经环节 ,理性高于知性并包括知性于自身之中。知性和理性都属于理性认识 ,都是人类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但二者把握事物的层次、方法、特点、结果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3.
西方哲人从古希腊伊始便形成了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这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其中语言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从西方哲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管窥出西方哲人思维方式的发展与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抽象,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原来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孤立地抽取出来;而具体是指尚未经过这种抽象的感性对象,就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进而把各种抽象的规定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达到具体的再生产,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过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5 (苏教版)第2章第2节"等差数列"的第3课时,主要包含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与途径,并从比较分析中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对世界的审美把握这种方式的特殊性。接着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之所以要采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必要性。这首先表现在它能给人类以生命的最高享受,同时,还可以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人与自然之间开辟新的通道,架起新的桥梁,沟通、融合二者的关系,以实现某种互补。  相似文献   

6.
不仅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又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后果。思维方式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把握客体的方式。不同民族由于化背景,民族传统,生态环境等差异,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整体性思维方式却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在古希腊罗马表现为“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古代各民族千差万别的神话故事也无不蕴涵着一种带有神秘的整体观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整体观,“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结构,关系,功能,而不是事物的内部构成;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就是重综合而轻分析。古希腊罗马“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是“外在”的统一,一开始就内含着主客两分的意蕴,潜存着主客对立和“分析”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人和动物一样,只有依赖外部世界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方式根本不同于动物,它实际上依赖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以理论的方式和实践的方式掌握世界,便是人类能动地掌握世界的多种多样方式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命也正是在于它既把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源泉,又对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规定的反思,从不强求一律出发而求得一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还把“规定”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经过反复的思想加工之后形成理论,再用于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阶段的、过程的、循环往复的反思。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永不满足的本性同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才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的勃兴源起十四世纪开始的理性自觉其表征,即哲学的人文化.理性化.然而近代西文哲学的实证化、非理性化使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走向空前的危机,道德世界的失落,科学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等各种思潮泛滥又导致社会危机的日趋严重,因而"疗救西方文明"成为时代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正是应时代之需的疗救哲学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康德的“界限”学说的考察分析力图回答“有限的人类理性作为人的自由的根据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并从中揭示出蕴含在康德哲学中的求通的智慧。本文依次考察了康德给认知划出界限所提出的真正问题:人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通过对界限学说的分析提出“界限”实际上是一个悖论,通过这一悖论,康德把人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置换成了人类理性的统一性问题;最后揭示出康德是如何用理性的意志实践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充满智慧地论证了有限的人类理性如何成为人的自由的可靠根据。  相似文献   

11.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关于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严密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它的进行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连串的严谨、连续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在逻辑思维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意识并控制整个过程,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关于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严密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它的进行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连串的严谨、连续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在逻辑思维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意识并控制整个过程,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传统文化孕育、形塑了抽象寻本和取象比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从类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定义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非定义思维;从过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分析性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相似性思维;从效果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基于对话的论证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基于体验的感悟思维.直面抽象寻本与取象比类的异同,教育应基于语言与思维的互构关系,教会学生思维;基于学科知识的"大概念",让学生洞见学科知识的本质;基于问题的解决,发挥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攀林 《考试周刊》2009,(34):182-182
机动车辆启动的两种方式是高中物理功能关系内容中的重难点内容。这是因为其综合运用了运动学、动力学及功和能的有关知识,而且是课本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体现。笔者将两种启动方式深入理解和比较如下,供各位同行在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是一套被狭隘理解并逐渐教条化了的教学模式。它造成今天应试性学习定势的形成 ,使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学艺 ,以至美术教学被人们误解为是一项“轻松的教学工作”。当然本文所阐释的是作为美术教学本身的必然改革 ,这一时代意识已经不能被忽视 ,它必须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危机意识所带来的一种知识结构的重组。它需要我们在新的角度和知识层面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 ,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走出以往的狭隘意识和守旧心态。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把握世界与人生的心理活动及方式中 ,“认知”和“体验”互有区别、彼此关联、互为补充、至关重要。然而 ,心理学对前者的重视和研究已成主流 ,对后者的冷遇导致其研究“缺位”。作者通过对二者内涵理解和多层面的比较 ,提出自己对体验研究意义和思路的见解 ,力求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从而推动“体验”的研究 ,使人类的心理和精神生活更趋健全与成熟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在授受式学习中。知识由教师直接提供,其特征为“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教师的讲授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探究式学习中,知识由学生自主获取。其特征为学生的自主探讨和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体验或通过自学了解这一过程(前者对应于发现式探究。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对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土地问题处理的不同方式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笔者不同意英国方式是革命保守而法国方式是革命彻底的标志的观点。文章指出:两种不同方式是两国各自经济、政治关系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英国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法国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却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进步;资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从历史的阶段性看问题,他们的阶级利益体现了当时社会前进的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只能以资产阶级而不是以农民的利益得到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因此,只能以资产阶级而不是以农民的利益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来作为衡量英法革命是否彻底的尺度;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和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发表他的“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光辉的典范著作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我们去探索研究。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始终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出发,从对剥削者进行阶级教育出发,在广泛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详细的资料、深刻论述了人类社会从私有制、家庭、氏族和国家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有辨证的、历史的、唯物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提问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驾驭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课堂提问又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提问得当,可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白白浪费时间。那么,应如何提问呢?笔者在此对课堂提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