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英 《教师》2012,(27):11-11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地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
王艳 《考试周刊》2014,(65):165-165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良知之本,也是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学生缺乏感恩父母的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做有德行的,人格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日前,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实践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会感激别人,感激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教育家王符说过:"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是一种道德文化,更是一种民族素养。学会用感激的心态对待老师、同学、朋友,可以有效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同时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大有裨益。鲜明特色的校园主  相似文献   

5.
文以载道,这是古训,也是文章对读者的基本教化作用的体现。而初中语文教学要秉承这一文化传统,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健全学生的人格,教会他们感恩,回报社会。其中,"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会感恩,要求每一个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当学生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尊重别人、爱护别人,怎样去帮助别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感恩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是生活中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当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媒体中传播的不良信息正逐步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下滑。  相似文献   

7.
周玉琴 《农村教育》2006,(12):60-60
日前,上海市教委推出第3版《中小学生守则》,其中《中学生守则》增加了“学会感恩”等条款。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在实践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会感激别人,感激社会。  相似文献   

8.
感恩,表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或罪行怀有感谢之意,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感激之情。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电是一种责任意识。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中小学生只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因此,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一位中小学生的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9.
感恩之心是受恩者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也是对施恩者最起码的回报,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如何让学生学会知恩,学会感恩,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浅析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它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相似文献   

11.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增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感动中国"的光辉事迹中,张丽莉在危急时刻,为了救护孩子们,凭直觉挺身而出,体现出最具魅力的大爱无疆的纯正师德.陈斌强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以自身的朴实的感恩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而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往往只有自己,很难想到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见到别人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相似文献   

12.
学会感恩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段话:“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态度,感恩是一种尊重,感恩是一种给予.”当我们在享受他人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快乐时,是否学会了感恩?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老师——  相似文献   

13.
感恩情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师长,更要学会感恩周围一切,这也是一种极高的精神素养体现。目前故事教学已成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渗透感恩情感的教育?本文主要对故事教学的概念及教学方式进行简要阐述,并对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渗透感恩情感教育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宁波读者小田来电问:“我们发现孩子对人对事缺乏感恩的心,似乎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理解父母,理解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和社会呢?”主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学会尊重他人。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必须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充分利用作文教学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方式。学会感恩,亲情变得更加温暖;懂得感恩,友情变得更加紧密;有了感恩,社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恩与爱是好朋友,学会了感恩,你便能与爱同行。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完成的一项长期的文明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我们从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启蒙开始,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进而让感恩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在生活中,你是一个会感恩的人吗?对父母长辈、对师长 朋友,对邻里路人,对社会国家、对自然万物……你是否付出 过真爱,是否常怀感恩之心?请写出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东南国际杯”2005上海市高中、中职学生“学会感 恩,与爱同行”主题征文活动的作文题目。自从“学会感恩”被 写进《上海市中学生守则》之后,全市各学校纷纷开展了关于 “感恩”的主题活动。“学会感恩”这个理念的提出,也得到了广 大社会人士的认同和支持。现在,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 指导下,由东南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赞助,本刊承办的“感恩”征 文活动在全市举行。 为了使本次征文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真 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 如何去感恩,征文活动的主办单位还特别邀请有关领导、专家 学者、媒体记者,举行了关于“感恩”的研讨会。在讨论中,“学 会感恩”这个话题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感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将会变得和谐、亲切、健康,生命之树也将得到滋润。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感恩教育概念、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找到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美德。感恩,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人格魅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源泉。本文以培养中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为目的,针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来提高中职院校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