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近四百年的时间段里,婉约词的创作风格随着政局变革、士人心态和社会审美态度的变化,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变。周邦彦和姜夔作为两宋婉约词风的领军人物,在创作中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比较二人的词创作,可以较为直观地展现出两宋婉约词风的变化历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2.
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唐代前期江南地区虽有灾害,但多是"灾而少荒"。中晚唐时期,江南地区多受战乱之苦,加之唐王朝对江南地区赋税的盘剥日益严重,这一时期江南社会灾荒频仍,疫病多发,民生艰难。灾荒袭来,唐政府有所因应,然受时局所限,其实效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明中叶以后,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变化,舍本逐末、浮靡奢侈、违礼逾制等现象司空见惯。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士商互渗这一社会新现象进一步加剧,士大夫好利、商贾慕名成为当时士商互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风尚主要指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民情风习,是时代风貌的具体表现。社会风尚受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明清时代,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洵 《考试周刊》2012,(29):33-34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相应改变,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闺阁的家内领地,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巡游的女塾师的出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这种社会性别关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和人们对封建时期女性形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传统的"五四"妇女史观有其局限性。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与明末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又与当时社会等级松动相关,重新审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评价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人漫游是唐代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江南地区是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表现江南清新秀丽的诗歌构成了唐代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江南自然风物对唐人创作有直接感发作用,其作品融入了他们丰富的人生情趣与感悟;同时江南文化特质对他们的审美倾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漫游江南与江南山水诗歌创作成为唐代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江南文化的繁荣。而明代江南工商业市镇网络的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文化信息得以迅速、及时的传播,从而缩小了江南各地文化形态的差异,在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区域整体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并不是以牺牲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为代价的,正相反,江南地区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社会成分复杂,价值观念与社会风气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急剧转变,因而使得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形态。发达的图书印刷业与书院的勃兴则是江南文化传播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破解晚期良渚文化人从江南神秘失踪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我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如何消失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本文结合相关学术研究的新观点,试对此作一探讨。分析认为,江南地区良渚文化的消失原因,应为发生严重的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资源缺乏,晚期良渚文化人整体迁出“江南地区”所致。这主要表现在,良渚文化晚期“江南地区”具有发生海侵或海水倒灌的气候条件;“江南地区”多数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未曾发现海侵遗迹;史籍有关于我国在良渚文化晚期时发生海水倒灌的记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资料中有淡水资源缺乏的显示。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时期,受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江南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反映在民间信仰上,各种违反国家礼制的现象不断出现,成为考察江南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问题的重要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现象,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1.从城隍信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江南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导致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动,才造成了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相应变更;2.从解钱粮习俗与一镇多城隍现象,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社会交往整合发生变化的两个层面,即城乡之间和市镇内部.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与江南社会在互动中发生着变迁.这种变迁的推动力是江南社会经济的变迁,其方向则是以一种曲折、变异的形式改变着传统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风尚属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对大学生青年心理的形成、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青年的心理特点又使得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风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没有理由抱怨和轻视任何一种社会风尚,青年大学生是开创新风尚,扫除旧习俗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性社会救济对乡村社会的忽略,导致民间慈善活动在乡村社会中格外活跃。其中,以血缘性慈善活动为主,地缘性慈善、业缘性慈善、教缘性慈善活动也得以依次展开,由此构成两宋乡村社会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在这种多元结构的背后,是两宋乡村社会结构仍遵循了传统的血缘-地缘模式原则,只是与传统世家大族控制下的垂直型社会结构而言,具有了更多的平行性质。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这一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目前有人对这一理论,或抱怀疑,或持异议。今试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两宋为例,对此作一点探讨。两宋时期,农民起义连绵不断,阶级斗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宋辽、宋夏、宋金之间发生过多决战争。有时阶级斗争通过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博物学是中国古人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知识基础,其知识图景包括观察者、观察对象以及观察的范围和表述方式,体现的是社会和文化精神的变迁。宋朝时花卉的人工培育、种植进入繁盛期,品种愈出愈奇,分布渐趋广泛。可以说,两宋时期发生的转变将中国花卉文化史划分为唐至北宋和南宋至明清两个时间段。四十余种花卉专谱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诞生。北宋的花卉谱录主要为牡丹谱和芍药谱;而南宋以菊谱、梅谱、兰谱为主。从传统博物学的视域来考论时人博物知识的穷理精神,揭示两宋士人在不同境遇下识别、观察、认知花卉,进而在社会思潮逐渐“向内转”的过程中两宋士人群体撰写了不同于西方自然史的花卉“博物志”,呈现出时人多识以求、博物不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江南地区是明代财赋重地。明初以后江南赋重情况一直存在,由此对明朝政治及财政状况,尤其是对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民生产及生活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江西人周忱被任命督抚江南,他针对江南赋重问题及宫廷现实状况,以“不损上而又益于下”为原则,在江南地区进行了地区性的以赋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减负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两宋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期,文明开化的政治及社会生态,给两宋女子的教育生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呈现出多元、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不仅成为两宋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一大场域,且上承汉唐多有超越,下启近世又多为元、明、清三代所不及,实乃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生活的黄金时代,更在同时代的世界舞台上成为女子教育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说,两宋社会经历了从和平环境到战时状态的演变。与大局的变换相适应,两宋的时代主题也经历了从变法图强到救亡图存的转化。长期处于战时状态或准战时状态这一南宋历史的大局,制约并牵动着南宋社会的诸多方面。本文较多借助既有研究成果,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举例式地对此作了一些粗略考察,以期进一步说明两宋历史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7.
两宋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节日促成了节序词的繁荣,其中重阳词就是最重要的节序词之一。重阳词里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菊花意象,这些菊花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一瓣菊香,向我们展示着两宋社会丰富的民俗心理、民俗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江浙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引发城市变革,市民阶层成为新兴力量介入城市社会;同时,文化下沉,雅俗合流,文化娱乐市场持续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为新兴文艺形式的发生提供了充满生气的土壤。以宋室南迁为历史契机,南戏最终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温州诞生,并以其综合性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市民阶层共通的价值诉求,借助商业力量在江浙城镇体系中迅速风行,成为人们认识两宋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9.
在很大程度上,哈尔滨是一座因中东铁路修筑而发展起来的"速成型"城市。哈尔滨开埠前后,社会风尚发生明显变化。本文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从地理人文及方志见闻、报刊报道中探究审视这种变化,并从理论上阐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秦汉社会风尚的地区差别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均 《天中学刊》2002,17(1):90-92
秦汉时期,社会风尚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政治制度则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