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国的耕地和农田数量越来越少,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尽管我国实行了非常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该政策也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农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保护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现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本文主要分析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状况与对策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且其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呈惯性下降。耕地的减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新的"三农"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对土地的需求增加,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消费升级、基本建设用地增加,与耕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偏差有关。提出要充分利用补偿机制,真正实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并对耕地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功能、补偿标准及实施办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待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只有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才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有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有效保护耕地的规划体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马燕 《科技风》2014,(2):262+26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不仅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全面启动耕地质量保育工程,从源头控制农田污染,不能仅仅守住耕地数量红线而忽视耕地质量红线。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我国的重要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土地整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耕地的保护,因此对于耕地保护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就新形势下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土地整理对耕地保护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说明。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的重要资源,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用地球上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我国的人均耕地已接近国际警界线。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国土管理的根本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乡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应从如下几方面去科学开发土地资源,台理切实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8.
耕地快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严峻的土地问题,对社会稳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保护好耕地,等于为农村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耕地非农化对耕地保护影响巨大,为有效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探讨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雍新琴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2,34(4):749-757
基于耕地保护的粮食安全目标与机会成本,分析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提出补偿标准及额度测算的技术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是补偿的最低价值标准;区域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出让的纯收益;区域内农户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出让纯收益,扣除耕地粮食生产纯收益的余额;2008年,区域补偿平均价值标准为1.31万元/hm2,全国耕地赤字的省份17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2567.67亿元人民币;江苏省65个县(市)中,耕地赤字的县(市)14个,需要支付补偿金的额度共计为157.01亿元;江苏省小张家村农户补偿标准为:水田0.72万元/hm2,旱地0.8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耕地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因此我国相关土地管理部门对于耕地保护越来越重视,并对原有的土地管理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强化与完善,加快转变了传统的管理观念,通过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对耕地保护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同时加强建立了新的土地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管理效率和质量,促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因此,笔者针对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进行了研究讨论,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晏维  卢新海 《资源科学》2022,44(4):660-673
耕地保护作为土地政策调控的重要课题,其实施效果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耕地保护政策工具是政策执行主体为完成耕地保护目标采取的具体手段,而差异化政策工具会直接影响耕地保护效果。本文运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揭示政策工具与耕地保护效果之间的动态非线性特征,为充分发挥耕地保护政策工具“组合拳”作用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保护效果表现出明显的二区制特征,分别为缓慢增长期(区制1)和稳定增长期(区制2);并且耕地保护效果具备非线性周期变化的迹象,两个区制间的转换节点(即拐点)的出现与重要政策文本颁布时间相吻合。②在缓慢增长期,为保障耕地保护绩效,必须加强命令控制工具和经济激励工具的使用力度。在稳定增长期,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工具的使用,进而促进政策创新与传播。③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适用性和执行压力的变化,使耕地保护效果在区制1和区制2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特征,进而使耕地保护效果的区制转移概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且耕地保护效果在区制1的维持概率稍大于区制2。同时,预测分析表明,若政府放松对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视,耕地保护效果随时有可能由区制2转变为区制1。本文运用的非线性计量模型有助于深化耕地保护效果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家科研单位493个研究团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保护和利用问题。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对他人基因和技术知识产权的了解比例分别为72%和61%。虽然在研发过程中对78%的技术未采取规避措施,但是科研人员通过协议利用等方式合法利用他人基因和技术专利的比例分别高达88%和70%。研究发现当涉及到商业利益时,科研人员更关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了解和合法利用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公共科研单位应建立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从而避免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纠纷。  相似文献   

14.
牛海鹏  肖东洋  郜智方 《资源科学》2016,38(8):1491-1502
粮食主产区外部性边界的选取影响着耕地保护外部性测度及其区内区际外部性分割。本文基于外部性多层次边界视角,提出了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多层次作用边界概念模型,构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方法和模型。并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三大区域内选取周口市太康县、南阳市唐河县和焦作市温县3个典型粮食主产县作为实证区域,纳入相应市域和省域进行不同作用边界下的外部性量化和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具有多层次作用边界特征,该边界可以是具有自然特征的边界线(如流域边界等),也可以是具有社会经济特征的边界线(如行政区划界);②不同尺度外部性作用边界下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理论值和现实值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该差异性影响着单位面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高低和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③应依据不同作用边界下耕地保护外部性时空差异性,建立基于上级政府调控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全国-省-市-县多层次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15.
曹瑞芬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9,41(9):1714-1723
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是解决耕地保护区域非均衡的重要工具,其通过管制弱化区域和管制强化区域之间的横向财政转移,使得不同区域均能享受到国土空间优化带来的福利提升,有助于耕地保护的实施。本文初步尝试将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过程有机结合,视为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即新增费由建设用地指标多的非农发展区流向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农地保护区,并考察这种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5年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和引入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进一步探讨新增费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增费缴纳和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应大小可知,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耕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丁振民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9,41(6):1070-1081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利用1990—2015年4期的遥感数据,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镇扩张双重背景下陕西省耕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陕西省耕地主要向经济刺激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修复政策驱动下的生态用地转化。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是林草覆盖率的函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覆盖率的增加可弥补城镇扩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当林草覆盖率达到83.7%时,城镇扩张不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此时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临界水平。2017年陕西省林草覆盖率为68.83%,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条件下,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以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并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但究竟需要守住多少耕地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粮食需求的底线,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为此,本文从厘清不同情景下耕地最低保有量需求出发,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粮食单产的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模拟完全自给、高度自给、适度自给3种情景的耕地需求量;结合耕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判...  相似文献   

18.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付国珍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2):226-236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占优补劣"、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宇琼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6,38(9):1692-1701
改革开放以来,用地审批制度逐步成为中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手段之一,土地审批制度也历经了多次改革。为分析土地审批制度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中国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历程,选取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批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全国当年审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增加1hm2能够显著引起当年及次年实际耕地被占用面积分别增加0.25hm2和0.36hm2,即当年建设占用耕地1hm2中约有0.25hm2由当年审批用地所致、约有0.36hm2为前一年审批用地所致、约0.4hm2为其他年份审批以及违法占地等所导致;国务院审批土地比重的增加使得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国务院审批面积比重每增加1%约能减少耕地占用面积2351hm2;1999-2005年审批权限上收期比2006-2013年审批权限调整下放期在耕地保护的作用更为显著。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的上收减缓了建设占用耕地速度,但后期的审批权限调整下放并未显著影响建设占用耕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吉林省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为例,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利用Arc GIS技术,对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作出评价。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影响农安县土地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为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盐渍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