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匈奴族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经在纵横数万里、上下近千年的时空范围内,繁衍生息,有声有色地创造了历史。匈奴族虽然没有留下用本民族文字记述的系统的历史资料,但是匈奴族的史学发展和历史意识应该是悠久而丰富的。从葬俗与祭祀祖先活动中可以反映出匈奴人重视历史、追思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中国北方的草原岩画,与许多古代少数民族有关,其中尤以匈奴族最为重要;匈奴民族也用民歌的形式传颂民族的历史;匈奴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使用汉字和结绳契刻等方式记述历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民族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匈奴民族,它的发展、消亡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历史的巨轮辗过四百年后,匈奴民族被中原汉族所吸合,消失在历史的穹空下,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3.
阏氏是匈奴民族集团中对单于之妻、单于之母及诸王之妻、诸王太子之母的特有称呼。史书上记载的阏氏大致可分为匈奴单于阏氏、母阏氏和诸王阏氏三类。阏氏类别有异,出身亦不同。其主要源于匈奴国中名族、收继婚姻、政治联姻、战争俘虏。此外,阏氏掌握国内政要、把持外交要位、占据军中高位,在匈奴国家政治生活、外交乃至军事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5.
匈奴的动物造型艺术,受独特的生态环境影响成为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匈奴民族不仅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器物上予以艺术化,还代表了经济类型、生活情景和民族性格,更具有深刻的图腾文化含义,这是匈奴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有机结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匈奴帝国发生在公元前60年之大内乱与分裂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内讧,在匈奴民族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论著对匈奴国家之解体这一重要事件均有所表述,却失之简略。笔者在现有史料基础上,将匈奴大内乱与分裂过程确定在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51年之间,将这一过程分为握衍朐鞮擅立、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对立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并不只限于传统的“五单于争立”之简单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五胡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通过一系列征战建立了铁佛匈奴族政权大夏国。为了有效地维护统治,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赫连勃勃采取了汉化措施,间接推动了本民族原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模式的嬗变。大夏国都城统万城的建立,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铁佛匈奴族的民族习性,对其政权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在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既不同于以往的匈奴政权性质,也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具有自身特点.该期匈奴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除汉人之外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吸收汉民族表层东西多,重封建礼法制度、文化建设而轻经济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9.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看汉对匈奴的外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属国是为了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其中大部分是针对归降匈奴的,这也反映出匈奴问题在西汉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西汉属国的设置、管理方式以及属国设置的背景、目的和作用方面论述了汉对匈奴恩威并重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从逻辑联系的角度 ,一个有效率的教师教育 ,必须解决教师基本素质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教师基本素质形成的影响“因子”及当前教师基本素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的科学性与政策性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保护的责任"是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产物,旨在为一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充分的保障,建立协调"主权"与"人权"关系的新规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同时,"保护的责任"也存在着诸如行使主体、事中监督制约、事后问责等关键性机制缺陷,西方国家以"保护的责任"为名处理某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实践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保护的责任"滥用的担忧。而滥用"保护的责任"为某些国家有选择地打击别国政权,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可乘之机,势必将"保护的责任"的发展引入歧途。而"负责任的保护"则从对象、主体、手段、目标、监督和重建六个方面对"保护的责任"加以修正与发展。这对于建立和完善相关国际法机制,巩固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明确"保护的责任"的性质,完善授权与监督机制,严格限制军事干预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书刊、先进的电子技术设备和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优势条件,并提出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宗教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管理宗教事务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既符合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在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对佛教持抨击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从《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和环境看,作品对佛教是贬抑的;从《西游记》的人物性格塑造,可以窥见作品对佛教的否定;从《西游记》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的厌恶;从《西游记》对神佛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品对佛教是讨厌的。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语境对语义有很大的影响,语境能使语义由能指变为特指;也能使语义转化,从而获得临时的新的语义。它还能使言语中的一些超常现象得到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法分则中分别有条文将以营利为目的和牟利为目的规定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文章认为两者的刑法含义上并无本质不同,立法上宜统一规定为以牟利为目的,并对以牟利为目的的司法认定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