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提问频繁,华而不实 教师频频发问,使得整节课“一问一答”,场面热闹,但没有触及教学内容的关键,华而不实。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的提出,  相似文献   

3.
近日,笔者在和一位同事交流英语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时发现,她对Chant有一种偏见,并不认可它。她觉得Chant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表面上让课堂热闹起来但实际上却没有多大意义的“花架子”。果真如此吗?也许看多了公开课上学生跟着教师拍手Chant的表演秀;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欣喜之余却也折射出一些隐忧:学生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课堂上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数学味儿”缺失的现象。何谓“数学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在课堂的深入推进,新旧教学理念的碰撞在教师心灵产生震荡,进入了矛盾重重的迷惑阶段,甚至深陷泥沼。语文教学中的几种短视行为正逐步偏离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突出表现为:热闹的表象掩盖内在的空虚,华而不实;作文教学规定所谓的“模式”而扼杀创新性,生搬硬套;拓展的时尚  相似文献   

6.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7.
朱岚 《现代教学》2006,(4):33-34
随着新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听——学生在辩论争鸣;看——学生在合作探究。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想象的空间也大了,课堂上的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多了,课堂气氛也热闹了……然而,就在我们为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变化而欣喜时,我们可曾注意过与之而来的种种课堂教学的“时髦秀”现象?我们又可曾在新课程的探索过程中为这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的新教学观念警醒过、思考过?  相似文献   

8.
语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幽默风趣的谈吐,但不能作华而不实的“表演”,应该在语教学上要实行“三变”。  相似文献   

9.
陈泰昌 《辽宁教育》2008,(11):35-36
数学探究教学,追求什么?表面的热闹,还是内质的实在。有些课堂往往伴随一定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盲目地追求热烈的课堂、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张扬探究的“活跃性”,但却掩盖了探究的实质性,也丢失了探究的有效性,导致探究的内容脱离数学问题,造成课堂“华而不实”。为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创设让学生进行交际的情景,表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小学生天性喜欢表演,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观看表演的学生少了,愿意表演的学生也慢慢递减。是何原因呢?一、表演环节低效现象和原因分析现象1表演只有老师认真看通过听课和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表演环节是学生最喜欢,也是一节课最热闹的环节。表演开始后,表演的学生很尽心,但下面却没有几个学生在仔细看表演,表演似乎是给老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公开课表演、作秀之风盛行,似乎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氛围越热闹越好、学生讨论越积极越好、教学过程越完美越好、问题越少越好……针对诸如此类公开课中偏离课改航向的怪现象,笔者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走出迷途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公开课的病态扫描1.重他人包装,轻自主发展。每次听到的公开课,总觉得是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天衣无缝的师生配合默契、完美无暇的教学效果……热闹过后总觉得华而不实。上过类似公开课的你也许会心一笑,因为这样  相似文献   

12.
孙奎香 《考试周刊》2014,(24):35-35
本文深入探究了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闹现象,揭示了在热闹的表象下存在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对电教、探究、对话、互动、活动等目前倡导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热闹的教学并不一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盛传已久案例: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匕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点评道:“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读完此例,我不禁沉思良久。这是一堂语文课中一个不起眼的教学细节,这位老师处理这一个细节的过程,值得深思!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只关注华而不实的教学思路,还是应该聚焦于课堂教学的细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丁成华 《语文天地》2012,(23):25-26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顾永烈 《语文天地》2012,(12):25-26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虚...  相似文献   

16.
"课堂表演"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符合学生爱表现、好动、好玩的天性,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教学纯粹为表演而表演,从而失去语文教学的本意。这样的"表演型课堂"虽然好看、热闹,但却没有实效。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可贵的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在看惯了“热闹与轰动”、感受过“欣喜与激动”之后,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课堂教学的效率,审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程资源的视角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要树立开放的、人性化的教材观,认真做好教材的“再开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看”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艺术性的看的方式,包括教学生如何看和如何看学生的创作两种。看,是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看的机会有很多,而且特别强调课堂纪律,最好是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进入看的状态中去。  相似文献   

19.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  相似文献   

20.
余成玲 《教育艺术》2009,(12):62-63
当前,新课改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唯新",为了求新而求新,华而不实,只追求形式的新颖,却忽略了教学的本真.比如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但热热闹闹的课堂过后,学生却不知收获了什么.为了体验文本,教师指挥学生在讲台上表演,看似惟妙惟肖,却忽略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