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广贵 《教师》2011,(33):64-6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和生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生命和生物,并且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3.
蔡敏胜  何建东 《科学课》2008,(11):30-31
本课是三年级《探访生物王国》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生物。学生对生命和生物的了解在头脑中已有一定的模型,但这种科学前概念是零碎和不经意的、感性的。在这节课中,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优势出发,结合《寻访小动物》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实例,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讨了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方法,最后详述了《寻访小动物》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告诉我们小青蛙准备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冬眠,小燕子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相似文献   

6.
《寻访小动物》选自新版教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寻访小动物》,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现代社会所必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小动物过冬》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告诉我们小青蛙准备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冬眠,小燕子要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课文不仅生动地介绍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而且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相似文献   

8.
赵矩 《四川教育》2007,(7):55-55
七年级《生物》教材从宏观上把动植物的类群展现给学生后,按照教材的要求,在“动物”一节的课后练习里安排了观察蜗牛的学习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的练习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取常见的小动物来进行为期一周的科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9.
1.让学生乐于交流习作,增强习作的自信心。2.让学生学会观察,展开想象,能够写下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内容取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可爱的小动物”,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四篇文学作品。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赞美。  相似文献   

11.
于敏 《考试周刊》2013,(56):50-51
<正>教材简析:《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采用拟人的手法,揭示了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文章写得很生动很有趣,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小动物礼貌待人的美好形象,二年级的小朋友爱读爱看。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效果很好。这篇课文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走近小动物,变换角色,师生相互交流、心灵碰撞,使人和动物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相似文献   

12.
《池塘群落》单元是以家乡的池塘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引导学生认识池塘群落中的常见生物,了解池塘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对池塘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知道环境对水生生物的生长l和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存在影响,了解水生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祖国更多不同水系生物群落的研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引读第一自然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遮屏功能依次出现三个小动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碰撞《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揭示了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文章生动有趣,把小动物礼貌待人的美好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符合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6.
17.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了解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