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听教师的话,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家庭中父母喜欢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好乖乖”,幼儿园里老师也偏爱那些“老老实实”听话的孩子。“乖孩子”成了“好孩子”的标准。然而一味地培养孩子的服从精神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为了达到培养“乖孩子”的目的,不少家长与老师往往对幼儿的服从行为给予过多的鼓励与肯定,例如只要听话就可以得到一个玩具或一朵小红花。这样做实际  相似文献   

2.
活动三:好孩子画报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创办”好孩子画报和运用“评价”的方法评述理由,使幼儿感受“好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而明确其行为准则或要求。 2.在幼儿直接参与的整个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愿意学习同伴好的行为举止,进一步诱发幼儿争当好孩子的愿望。 3.为了满足幼儿表达的需要,可在活动中向幼儿传授些单线勾画的技能。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周都评选“好孩子”,对幼儿一周的表现给予评价。在生活、学习、社交习惯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奖励小红花。孩子们都渴望被评为“好孩子”,可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某方面表现不够好而得不到小红花。亮亮已经几周没得到小红花了,他撅着嘴巴,看上去满不在乎,可眼光始终不愿离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红花。第二天,亮亮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说,亮亮在家发脾气,说他再也不要小红花了,因为老师不喜欢他,总说他表现不够好。听了亮亮妈妈的话,我想了好多。我们本意是通过小红花来肯定孩子的表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却没想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小红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认为是老师不喜欢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为不科学的评  相似文献   

4.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也都希望小朋友能成为一个好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呢?对此,家长和老师们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了对好孩子的标准形成共识,本刊编辑部在即墨市机关实验幼儿园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孩子”的讨论。现将几位老师的发言稿编发如下。希望广大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都来关注这个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幼儿,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社会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幼儿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幼儿为了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比如分享、遵守规则等,而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假象”;第二种,幼儿只有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有好习惯,我们称之为“行为被动”;第三种,幼儿行为习惯不稳定,反反复复,我们称之为“行为反复”。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培养幼儿社会行为习惯时重知、缺情,实际上只有融入情感体验过程,幼儿的认知才能得到内化,使行为更加自觉与持久。下面结合我园实践,分享一些以融入情感体验为抓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经验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谈心亭     
梅馨: 我们幼儿园每年“六·一”要开展评比“好孩子”活动,表现较好的小朋友就发一朵红花,并在红花下面贴一张写有“好孩子”的字条。有的教师认为,孩子不犯什么大错误,都是好孩子,没发到红花的小朋友会感到很伤心。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梅馨,你认为这样做对幼儿有益还是有害呢?  相似文献   

8.
啃咬指甲与常见的“含手指”不同:啃咬指甲的孩子往往心烦或情绪紧张,而嘴里含手指则多发生在孩子思考时,如做习题、读书、下棋等。换句话说,前者是病态的,更需要积极主动地纠正,而后者只是一种不良习惯而已。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学龄前幼儿的所有神经性习惯中,咬指甲是最常见的一种。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这种病态表现还可能延续至孩子的青春期乃至成年期。如果您发现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可以试试:1.弄清原因试着找出孩子甘愿让手指流血疼痛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有条件的话,请带孩子去看儿童心理医生。2.转移注意当孩…  相似文献   

9.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教师对幼儿智力的评价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常常听到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抱怨,说幼儿教师认不准孩子,推荐出来的“好孩子”智力水平并不高。有一所小学一年级招生时收到幼儿园的“好孩子”二十三名,到小学一年级期末,仅八名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百分比愈来愈小。笔者有机会到一些幼儿园听课,搞测试,发现幼儿教师大为欣赏的“聪明”孩子,经测试智商并不高,而那些不善表演,不被教师看重的孩子,其抽象思维能力却很强。有一位幼儿家长,带着两个孩子前来测试,男孩子智商115,思维敏捷,  相似文献   

10.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此我深有体会,很赞成这个观点。作为教师,应该时常对孩子说一句“你真棒”。日本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经常受到夸奖和很少受到夸奖的孩子相比,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5倍。  相似文献   

11.
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大人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我们孩子。这一次期中测试刚完,大人们又讨论开了,“你家的孩子成绩不错,是个好孩子!”“我这孩子不行,唉,真是……”难道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一定是坏孩子吗?那好,我给你们讲一个“好孩子”、“坏孩子”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幼儿负性情绪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表露外显;爆发短暂,反应强烈:随境而迁,易受感染; 自我中心,自控性差.对幼儿负性情绪的调节包括即时处理和日常教育.前者有正确对待、有效引导、转移注意、满足需要、提升认知等策略;后者包括鼓励交往、培养心境、营造氛围、积极暗示等方式.  相似文献   

14.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反复强调: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能让好孩子越来越好,而抱怨使差孩子越来越差。赏识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对于差孩子来说,不过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某老师把自己班上表现好的学生定为“好孩子”,进行表扬;又把表现不够好的孩子定为“坏孩子”,以示批评教育。而其余的大多数孩子便成了“不好不坏的孩子”。于是有人遇到这些孩子中的一个,信口夸他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立刻纠正说:“我不是好孩子”,“但也不是坏孩子”,“我是不好不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人类最吝啬的行为莫过于不愿意鼓励和赞美他人。亲爱的父母,你对孩子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是一个好孩子”还是“你真是太笨了”?在和孩子一起的岁月里,给予了孩子多少鼓励和赞美?又给予了多少批评和指责?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搞好幼儿学前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一、常规管理突出“三化”教育 1.个性化教育 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中应融入个性化的管理观念和行为,尽量做到因人而异。使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收放自如,活而不乱。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可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如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多“收”多督促;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多“放”多鼓励,在明确原则的基础上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9.
易混词语有以下几个特点。1 .有一部分其意思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熏陶”与“熏染” ,二者都是指受到影响 ,但前者是好的影响 ,后者是坏的影响。“终生”与“终身” ,二者都有一生的意思 ,但前者多就事业说 ,后者多就切身说。“抚养”与“赡养” ,都有养活他人意 ,但前者是长对幼 ,后者是幼对长。2 .有一部分其意思之间是“属种”关系。比如“发愤”与“发奋” ,前者是决心努力的意思 ;后者除有这个意思外 ,还有个义项为振作起来。“毕竟”与“究竟” ,前者是到底、最终的意思 ;而后者除有这个意思外 ,还可讲做结果、原委。“交待”与“交代…  相似文献   

20.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反复强调: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能让好孩子越来越好,而抱怨使差孩子越来越差.赏识教育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对于差孩子来说,不过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潜能被压抑住了.赏识孩子,赞美他,支持他,培养他的自信心,就能将这些潜能激发出来.正因为是孩子,所以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因而常常缺乏自信,并由此影响着他们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