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上海的都市作家王安忆有着浓郁的乡村情结,始终对乡村保持着高度热情,时常回望乡村,眷顾乡村,进行乡村书写.她不仅对"伤痕"进行了描述及批判,还着力于温情礼赞及精神家园的构建,表现乡村真实生存状态,从这些写作中透示出王安忆乡村书写的意蕴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是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文章从其民间立场出发,对《长恨歌》中"民间历史意识"的书写角度加以研究,主要从叙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民间历史意识在《长恨歌》文本操作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上种红菱下种藕》是一部慢步调的小说,为了对小说的空间书写作深刻意义上的挖掘,将小说在空间形态上分成公共空间、家宅空间和心理空间,并从这三个空间维度看到城市化发展给乡村空间格局带来的变化,同时感受到身处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小说透露的空间意识不仅书写了时代变迁,而且通过心理空间的建构表现出人们从乡村到城市的心理空间的变化。王安忆艺术性地用文学记录了新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从其平凡细致的日常书写中见证历史的滚滚洪流。  相似文献   

6.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对90年代后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姿态进行了分析。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叙述者用一些具体的时间或空间话题作为叙述线索,故意压低了叙述的声调,把乡村生活的意义直接提升出来。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继张爱玲之后,续写着大都市里平凡人物的传奇。她们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连接起关于上海的想像和记忆,但两位女作家在对都市形象的书写,对都市世俗态度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三恋"从创作内容来看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它们执着探索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欲望之路。从创作方式来看叙述话语呈现出渐变态势,从俯首低眉到高歌猛进,对女性欲望的探讨在叙述策略的掩护下逐渐深入。王安忆在小说的叙述者、聚焦方式和叙事时间三个向度中调试着女性欲望的叙述方式,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呼应着逐渐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个人几十年的人生体验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忧伤的童年体验、青涩的成长经历是其创作的源泉和表现内容。将王安忆在小说中对少女童年、少年、青年阶段成长经历的书写与其个人经历相结合,可以发现王安忆对少女精神成长的书写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乡村小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80年代更多地表现为对乡村文化的批判;90年代明显多了一份面对乡村的温暖情怀,作者发现了那些被粗砺、困顿的现实生活所遮蔽的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到了新世纪,王安忆的乡村叙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她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压力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的乡村小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80年代更多地表现为对乡村文化的批判;90年代明显多了一份面对乡村的温暖情怀,作者发现了那些被粗砺、困顿的现实生活所遮蔽的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到了新世纪,王安忆的乡村叙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她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压力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4.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张爱玲与王安忆通常被作为所谓“上海摩登”的代言人。本文旨在与现有研究展开对话,通过对《桂花蒸·阿小悲秋》、《秧歌》、(《悲恸之地》、《富萍》等文本的批评性细读,关注二者作品中“乡村”的一极,以及“都市”书写中所隐匿的“乡村”。本文意在讨论,在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上海在何种层面,被展现为“旷野”,被推至自身的“前历史状态”;又在何种历史性时刻,以一种压倒性的浑然力量呈现出的、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都市”,连同背后被压抑的乡村,不约而同地化为作者眼中的“悲恸之地”。  相似文献   

15.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王安忆创作的家族小说中,分别使用了单一聚焦和双重聚焦两种叙述聚焦类型,并在同一聚焦类型中交叉使用了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具体的聚焦方式。不同的聚焦类型和聚焦方式的组合,在构建小说叙事伦理时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王安忆家族小说对此叙述策略的不断变化,显示出她对小说叙事伦理可能性的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7.
曹乃谦承继了乡土文学的传统,笃守着雁北这方土地,书写着这方人本真的生命状态,形成了曹乃谦古朴、原始、自然、本真的叙事风格。本文拟从叙述内容、叙述视角和叙述话语三个方面来考察曹乃谦的乡村叙述。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中极具独创性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对于人生命体验进行理性探索的书写,《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中反倒呈现的是她对于人在非理性层面生命体验的书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遵从自己的非理性情感而行动。本文主要从心灵世界的"悬置"、狂欢的叙述和抽象化的语言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小说是中国当代女性小产园林中的一棵奇葩,她从人间关怀出发,温情叙述都市女性听感性生态,客观再现乡村人们的原生世事,着力体现城乡人们执著的生活理念、被生活所改变的人生追求和无助的精神悲伤。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