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学校园迷信思想泛滥.中学校园中迷信思想的产生有特定的原因,除了心理因素之外,还和中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客观环境等有密切联系.中学生校园迷信不仅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危害,也给社会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学校园迷信思想泛滥。中学校园中迷信思想的产生有特定的原因,除了心理因素之外,还和中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客观环境等有密切联系。中学生校园迷信不仅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危害,也给社会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文开篇的犹豫心理、阅读的迷信心理、脱稿说话的畏惧心理和听课的懈慢心理。分析这些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帮助学生克服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种借助于网络伪装的迷信活动正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毒害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广州市中、小学生各200名作调查,数据表明中学生受网络迷信影响的比例及程度较大:中学生受教育压力大及本身年龄阶段特有的追求时尚、盲目从众的心理导致他们成为网络迷信病毒的易感人群。建议加大执法力度铲除传染源;通过强化网络管理和加强网络技术监控来切断传播途径;采取各种手段保护易感人群,使中学生最大限度地远离网络迷信病毒的侵害。  相似文献   

5.
应用CNKI检索近20年来中国学者在宗教心理、民俗心理、迷信心理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总结国内学者对宗教、民俗、迷信心理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迷信是人类在早期阶段认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曾发挥着和科学同样重要的作用.迷信心理并非因为迷信思想的存在而存在,而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习惯导致的,可以说是由于人类本能的结果.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迷信的起源与迷信形成的心理学机制,阐明迷信心理的实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心理发展.本文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迷信谚语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身份认同、劝诫人生、心理安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部分。英语谚语分为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通过对这几类谚语的梳理,可以对英语迷信谚语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作者认为迷信是由于人们对关系自身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认知失调造成的,是为降低失调以虚幻的想象来代替现实,从幻化的世界中寻找解脱的结果。另外联结性学习理论和心理场理论也能够解释迷信心理的形成。迷信的心理安慰功能主要表现:使失衡的心理得到补偿,建立新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和增强自信,其本质是负性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正呈蒸蒸日上之势,特别是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有值得思考的地方.探讨了心理教育与中学生心理问题,对比了心理教育课程与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并以模块的形式来突出对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全面分析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的引导、互动,达到预的心理教育课程目标.心理教育课程要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心理发展和完善的信息,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表调查报告表明,全国中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随年龄的增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心理问号,如焦虑、孤独、愤怒等,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旨在探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四所中学271名有留守经历中学生和300名无留守经历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对于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心理弹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维度,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加入心理弹性后下降.结论:心理弹性在有童年期留守经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是通过心理弹性的不同方面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中国中学生焦虑量表和中国中学生抑郁量表对新世纪高中学生进行焦虑和抑郁心理状况调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分析中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对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衡 《华章》2010,(33)
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许多研究表明,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社会其他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中学生的一种较常见的状态.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对那些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多些关注和了解,从而对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方面加以控制,达到从"心理亚健康"回复到"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也许你觉得高科技迷信这种提法有些陌生,但如果娟子告诉你“星座”、“电脑占卜”,你一定会恍然大悟,相信你和你的同学当中,几乎没有不知道自己的星座和没用电脑测算过命运、财运、学习运的吧。曾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对传统迷信大都具有正确的认识,88%的中学生“根本不信巫医跳大神能治好病”。但同样是算命,到互联网上摇身一变成了“科学预测”,便在中学生眼里大大提高了可信度。调查中“有点相信”、“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达到41%到50%。此外,还有11%表示遇见某些难以决定的事,会以网上算命为决定依据。而这样的“高科技迷信”,正…  相似文献   

16.
现代迷信的本质、特征和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界定迷信的概念和揭示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认为迷信并非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迷信在本质上是人们对自身的命运、运气的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后,封建反动势力得到了根除,但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甚至到现在还深深地根植于一部分人的头脑之中。现在的中学生虽然大多数不信神不信鬼.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迷信思想。例如,据我了解.不少中学生算过命,不少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喜欢玩“扑克牌推运”的游戏,虽有着闹着玩的味道,但亦可说明他们或多或少在相信一种迷信——“命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解放以后,封建反动势力得到了根除,但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甚至到现在还深深地根植于一部分人的头脑之中。现在的中学生虽然大多数不信神不信鬼.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没有迷信思想。例如,据我了解.不少中学生算过命,不少中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喜欢玩“扑克牌推运”的游戏,虽有着闹着玩的味道,但亦可说明他们或多或少在相信一种迷信——“命运”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一、青少年"迷信"心理的表现 对老师的"迷信":老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即上课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最多的反应只是"嗯""啊""好"之词.初中很少有学生举手,到了高中寥寥无几,对知识囫囵吞枣,全盘接受.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 ,方术迷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或危害是十分巨大的。中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思想最为活跃 ,但需要正确引导。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僵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忽视科学普及等原因 ,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以及基于这种迷信思想而产生的行为上的方术化。这次调查把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结果可以供有关部门在制定中学生科学普及工作计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