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部书原名称“诗”,或称“诗三百”,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定为经典,称为《诗经》。《诗经》共计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简称三百篇。这些诗歌,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大部分是各地民歌,少部分是贵族的创作。这部书是周王朝各时期的乐官们长期收集、整理编辑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伐檀     
《伐檀》选自《诗经·魏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这部总集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旧说系孔子所删定。近代研究者多疑其说,认为孔子实未删诗。《诗经》集中三百零五篇作品,是两千五百年前,反映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多年间我国社会生活的诗歌创作。《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别。风是以民间歌谣为主体,大  相似文献   

3.
钟灵 《大观周刊》2011,(31):44-44
《诗经》是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撰而成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原书十六篇,汉代刘向辑,今天所见到的十七篇,是汉王逸所增。“楚辞”是楚国伟大诗人屆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中的诗相比较,它的篇幅扩大,句子较长,不采取回环复沓的形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地方特色。以其为楚人独创而又有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即被称为“楚辞”,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楚人宋玉、唐勒、景差诸人,均仿之而作。降至汉代,更大量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诗____1篇,包括风、____、____三个部分。风又称____,是民间歌谣。《诗经》中的风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十五国风。《伐檀》《硕鼠》两首诗就是____中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诗经》名物研究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指出,读《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自汉以来,《诗经》注疏汗牛充栋,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名物的训释。同时《诗绎》名物注释专书也不断问世,形成了《诗经》学研究史上一个特殊的领域。三国吴陆玑的《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我国第一部专言《诗经》名物的著作,至宋黎卞有《毛诗名物解》,明冯复京有《六家诗名物疏》,清陈大  相似文献   

9.
诗称“三百”,《诗经》为滥觞,渐后以清蘅塘退士孙洙辑《唐诗三百首》、近人朱孝臧选《宋词三百首》为最著。从单纯的诗歌收集到注重作品作家而分体别入选编,自然是可喜的进步。只是这些选本多为应时应世之物。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诗歌、诗论和诗人与编辑工作之间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因缘关系。这种关系给编辑工作带来了诗的意境,也是编辑学这一学科的边缘性和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说,都值得探讨。编辑史上有诗篇——诗歌与编辑工作的因缘我国编辑工作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不解之缘。现存最早的书籍儒家五经,是历史上第一批编辑工作成果,其中就有一部《诗经》。关于这部上古诗歌总集的编辑情况,历来有各种说法,中心问题是它与孔子的关系怎样。孔子删诗之说始自《史记·孔子世家》,据司马迁说,孔子从三千多篇中“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定为三百五篇,可见其工作量之大。  相似文献   

11.
“灵台”考     
杨玲  马皓斌 《档案》2022,(5):26-30
作为一个名物词,“灵台”在不同典籍中的含义各不相同,却又彼此关联。《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灵台”是表现文王仁德、承载政治意义的一座建筑。《庄子·外篇·达生》和《杂篇·庚桑楚》中的“灵台”指“心灵”。唐代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又用“灵台”命名人体穴位。通过考证可知,“灵台”含义每一次转变都受到《诗经·大雅·灵台》的影响。甘肃省灵台县之得名也与此诗密切相关。于此可见《诗经》在传统文化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曾几何时,诗歌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到现当代戴望舒的《雨巷》、臧克家的《有的人》、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名篇被人们一遍遍地诵读……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似乎遗忘了诗歌。中国诗歌的现状如何?写诗、读诗、评诗的人还有多少?诗歌是不是真的衰落了?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上,诗人、诗评家和爱诗者一起探讨了这个问题。作者多了,名家少了诗歌界权威人士告诉记者,我国的诗歌作者队伍人数在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  相似文献   

13.
一、《异域文谈》周作人《知堂回想录·自己的工作三》云:“此外也写些随笔小品,多是介绍外国的文艺的,作有《希腊之小说》一二两篇,一是讲公元前三世纪时期郎戈斯的所谓牧歌小说,二是叙述二世纪时叙利亚文人路吉阿诺斯的讽刺小说,题目是《信史》,可是里面说的全是神异的故事,讽刺历史家说诳话的风气。又写了一篇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女诗人萨福的事迹和她的遗作,题名《希腊女诗  相似文献   

14.
古今诗作中,有许多题目为“无题”的诗篇,所谓“无题”,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国诗歌发展早期的诗,例如春秋时期诗歌及《诗经》中的多数篇目,都是无标题,后人以诗篇中的首句或选其中一句为之命题。到了“楚辞”,才开始出现有标题的诗歌。另一个含义是后世出现的特意命名为“无题”的诗,作者为何偏要不写标题呢?这是由于诗人鉴于种种情况,或难于言表,或使人深思,或让读者猜测,而故意隐约其辞,归于“无题”。“无题”诗能婉转言情,寄意抒怀,但若寓意过深,也可能造成令人费解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6.
五经     
《五经》是儒家五部经典著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为孔子编定,但后人认为不可信。《书》即《书经》(又称《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紧密关联的“风雅颂”、“赋比兴”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笔者认为,因西学东渐而引进的新闻中重要的导语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诗经》六艺中的“赋比兴”三种公认的诗歌表现手法,加以研究运用,为写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新闻作品服务。“赋导语”的运用我们在进行导语写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新闻精华部分表达得好一些,让它具有更强的美感、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平直的枯燥的表白就难以胜任了…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否编辑家,已成为当今编辑学研究和“编辑”概念界定中颇有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至今争论未休,很有必要再系统地对史料加以整理和剖析,以利辨明事理。本文拟从孔子整理编订《诗》谈起,因为《诗经》的成书始末经历代学者的考证梳理,脉络较为清晰,之中孔子整理《诗》的活动究竟属于编辑活动还是著述活动,应当是了然的。同时,也想从孔子编订《诗》之目的、方式及效果方面与当今编辑活动略加比较,以看古今编辑活动之异同,进而探究“编辑”概念的界定。 一 我们都清楚,《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最早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东周春秋中期,不但年代跨度长远,而且地域辽阔,其中有的作品产生于王畿,有的则产生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诗歌的内容有宗庙祭祀诗、朝会和典礼诗,有贵族阶级的抒情诗,还有民歌。这些诗篇,绝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创作,而是由该时期各代的王官乐师逐渐采集积累,又经过几番整理加工,尔后制成合乐的乐歌,为便于乐工的习演,又书写于简片,这也便是《诗》最早的复本。 据有关史料记载,《诗》流传与应用大约早于孔子创办私学二百年。当时《诗》的传习主要是在贵族的公学,传授者为太史(史官)和大司乐。贵族阶级是很重视学《诗》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曾记载:“  相似文献   

19.
《诗经·魏风·伐檀》“君子”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伐檀》共三章。每章结句分别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对其中的“君子”一词.晚近学者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认为用反语的修辞格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区事实上,在原典中。人们使用“君子”一词都极谨慎持重,略无轻忽戏德的表示,如《诗经》中“君子”一词凡186见,《论语》中凡107见,《孟子》中凡82见,以上375个“君子”中,按下《伐檀》一诗的三个“君子”不论,其他372个“君子”也从无学者和注本作过反语和讽刺的解读,此可疑者第二,在《诗经》160篇国风中,除…  相似文献   

20.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Guillaume Apolli-naire),生于1880年,作为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跨越了19世纪和20世纪,在种种创作试验下实现了现代诗歌的新发展。《醇酒集》、《给露的诗》、《图像诗》、《动物小唱》等是他的主要作品,通过诗歌,从其中可以看到阿波利奈尔"不仅仅传达了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