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但《伤逝》的真正要旨是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在《伤逝》中,鲁迅通过展示涓生与子君的这幕裂人心脾的爱情悲剧,旨在对他曾长期信仰过、当时许多青年正狂热崇拜的个性主义思想进行深刻的否定与反思,并决心抛弃它而寻求新的思想武装,探索新的出路. 《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口号曾给他们的灵魂以强烈的震撼.正是在“谈  相似文献   

3.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水一般涌人中国,“易卜生主义”也是其中之一,并且由于其直接涉及到当时知识青年特别关注的个性解放问题.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1918年,《新青年》杂志出了“易卜生专号”介绍易卜生。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6.
《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子君的爱情是悲剧性的,在这悲剧性的爱情中融入了鲁迅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运动的深入思考:爱情模式、家庭模式和双方的主观不足是造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从而,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小说集《呐喊》《仿徨》,是中国现代文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们集中地反映了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被人们誉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呐喊》《仿徨》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众多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吃人者和被吃着形象来表达的.而它们的光辉成就之一,在于所塑造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鲁迅凭借丰富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艺术概括,创造出了众多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9.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契机,就孕育成《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凝聚成《呐喊》、《彷徨》这两声五四启蒙运动中最振聋发聩的巨雷。同西方启蒙文学家相比,鲁迅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时代中。五四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发展各阶段高度浓缩的社会:资产阶级刚刚同  相似文献   

11.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开始文学创作时,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程莎 《文学教育(上)》2009,(20):101-101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五四”时期。在这个提倡“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女性文学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为数不多的“第一波”女性文学先驱作家中,丁玲总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本文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形象一莎菲。  相似文献   

13.
《河南》杂志是20世纪初留日爱国学生活动的阵地,是鲁迅走上“文艺救国”道路的开始。鲁迅在《河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是其一生思想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4.
尼采为了改善人类,“刺取进化之说,别说超人”。鲁迅的“立人”是舍弃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宗教与幻想之臭味”,而吸取了它的“进化”的合理内核的、与文化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现实的人的进化。鲁迅“立人”的本质内涵是争取人的权利与地位。这是外来的现代观念,尼采的相关思想也是“立人”思想资源之一。鲁迅的“立人”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先声,与尼采相关思想属于同一思想谱系。在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中,尼采对德国国民精神的批判是一面用来借鉴的镜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代,新一代知识分子带着成为社会变革决定性力量的要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特殊语境下,鲁迅的小说《伤逝》对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着批判性的继承。本文探究《伤逝》所体现出的五四退潮时知识青年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借此剖析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与追求,以发掘当时女性意识及婚恋观的新变化,从而在大时代背景上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婚恋观做一跨文化视野的评判。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创作主体意识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现代女性自觉意识。作者将女性生存、价值以及出路等源于“五四”时期妇女的命题纳入了小说创作之中。通过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文本中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以及女性自我行为规范的“自我”裁决等表现形态,对女性问题提出了思考。同时,文本对曾树生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进一步还提出了女性的个性解放不能仅局限于女性自身行为,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渴望婚姻自由,鲁迅的小说因此大受欢迎。一次,一位青年读《伤逝》入了迷,坐船过河时仍沉浸于小说中。恰巧摆渡女也是位鲁迅小  相似文献   

19.
谈《药》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一篇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向人们发出的猛烈而又清醒的呐喊,“显示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若干年来,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给人们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作家,鲁迅的文风和他的为人一样,是充满浓烈的个性和创新勇气的。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鲁迅都堪称独步文坛。在小说《药》中,鲁迅的这种个性化的文风依然如此鲜明地扑面而来,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小说的简洁而丰盈,凝练而峻拔的语言风格所深深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