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清末中日书籍交流中,黎庶昌、杨守敬辑刻的《古逸丛书》,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盛事,时至百年后的今天,还为学界所津津乐道,相关论文不绝如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生在《古逸丛书》背后的许多轶事也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为人所知晓。现披露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黎庶昌访书史料二则,以飨同好。枫山文库(又作"红叶山文库")为江户时代(1603—1867)德川幕府创办的图书馆,庋藏有大量的珍本,明治维新后,归属于修史馆管辖。杨守敬通过森立之的《经籍  相似文献   

2.
杨守敬(1839~1915)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兼考据学者。1880年作为驻日公使何如璋的随员访日,1884年归国。在日本的四年中收购了大量中土亡佚的古籍及珍篇的日本汉籍(大部是经史及医书),并因编著刻印了《日本访书志》、《留真谱》、《古逸丛书》等不朽名著,从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名垂青古的杰出人物。笔者久慕杨守敬访书之举,杨氏的著述,早已熟知,观海堂、飞青阁等藏书也已成旧闻。然而,若对杨氏访书之经纬,成就诸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古事记河已载,大约六世纪末中国的《论语》、《千字文》等典籍经朝鲜传入日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从那以后,一千多年里中国典籍以各种方式不断流入日本,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中国,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少古文献散佚失传了,在日本却有收藏。清末黎庶昌、杨守敬等出使日本时曾收集到数十种,辑为《古逸丛书》,杨氏另撰有《日本访书志》。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有学者前往东流访求古书,成果颇丰,中日汉籍的交流已成为学者关注的课题。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应该说日本所藏…  相似文献   

4.
姚永铭著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唐代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大宝库,被誉为“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本书围绕汉语言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透过明清时期的文献对《朝野类要》的零星征引,比勘文字异同,来钩玄《朝野类要》版本的隐微传承。在《四库全书》编纂之前,文献中鲜为引用,反映出《朝野类要》流传不广的实际状况。在《四库全书》编纂之后,《武英殿聚珍本丛书》以及部分采用四库本的《知不足斋丛书》的刊行,稀见书《朝野类要》方引起学者重视,自乾嘉以降,史学家赵翼、黄以周,学者法式善、方浚师、沈钦韩以及清末的张之洞都曾引用或介绍,从而产生引人注目的效应,也是书籍流传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柳和城 《出版史料》2009,(3):110-116
《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是一部由著名出版家张元济辑编、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古籍丛书。从1929年12月至1936年12月,先后出书十六种,清一色影印自日本各公私藏家所藏的汉籍孤本。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数十年来似乎未引起人们注意。大型古籍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不见有载;《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无目可查;以往张元济研究论著和中华学艺社相关史料即使提到,  相似文献   

7.
一《冥报记》是一部唐代初期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教小说集。《旧唐书》卷八五《唐临传》中云:"…所撰《冥报记》二卷,大行于世。"此书成书不久,便有郎余令的续作《冥报拾遗》出现,顾况的《戴氏广异记》中亦举其篇名,大型类书《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均有引载。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颓,此书失传,只有其引载篇则偶有转引,且讹谬层生。然而此书正如《游仙窟》等在中国久成佚书的作品一样,长期以来被保存在东邻日本。清末杨守敬于日本访书,得此书的一个抄本,杨氏《日本访书志》卷八云相传是三缘山寺写本。日人  相似文献   

8.
晚清杨守敬、黎庶昌驻日期间,曾三次借阅枫山文库藏古钞本《春秋经传集解》。第一次为光绪八年(1882年),杨守敬通过友人枫山文库馆员岩谷修私自借出影钞。第二次为光绪九年(1883年),黎庶昌通过外交途径获准借阅,委派杨守敬借出并组织人手进行对校,是为《春秋左传杜注校勘记》。第三次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黎庶昌再次驻日时,又曾借阅。第二次时,杨守敬在组织人手对校过程中,私下里又将其影钞本与古钞本原书比对,出具多条校记,时间都是光绪九年。然而杨守敬忽略了影钞本上其光绪八年的题识笔误,留下漏洞。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其刊刻《日本访书志》时,才将光绪八年的题识删除,又重写了一篇,并且未再写题识时间。由此,造成与王重民《日本访书志补》中所收光绪八年壬午夏所记题跋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1此事缘起抗日战争爆发前,商务印书馆曾汇辑宋至民国一百部丛书,编为《丛书集成初编》。上世纪9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社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图书资料,继承发扬了这一事业,根据“实用”和“稀见”的原则,再选明、清、民国时期丛书一百部,编为《丛书集成续编》。这一百部丛书共包含  相似文献   

10.
慧琳《一切经音义》(以下简称《慧琳音义》)是我国唐代一部集诸家训释佛经音义大成的佛典文献,也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大宝库。清末学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称之为“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并非过誉之辞。《慧琳音义》成书以后,即受到好评,但由于中土久逸,研究尚无从谈起,真正对它进行研究是在清  相似文献   

11.
由申非、祖秉和等翻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出版百科词典》已于1990年4月面世。这是一部内容简明扼要、材料翔实可靠、具有较多实用价值的词书。这部词书是根据日本出版事典编辑委员会编纂的《出版事典》编译而成的。日本的《出版事典》由日本出版新闻出版社于1971年出版,因收词较多,解释简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该事典共  相似文献   

12.
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确实是清代刊刻丛书之冠。它不仅择书精奇,雠校谨严,而且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搜奇揽胜到东瀛。这个特点因关系中日文化交流甚巨,不可不专篇介绍之。东瀛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由来尚矣。据记载,早在唐朝,日本就派人到中国留学,而且使者到中国来,还“尽市文籍,泛海以还”(《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日本国传》)。开元时,日本使者粟田真人(按:真人相当中国户部尚书)到中国出使  相似文献   

13.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籍丛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籍丛书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与突出象征,其数量甚巨,收入《中国丛书综录》者达2797种,加上其它未收之古籍丛书,约有6000余种之多。另据杨家骆统计,中国历代著述之确曾成书并经著录者至少有25万多种。而今存者仅约10万种左右,其中收入丛书中者约达8.5万种,赖单行散刻流传者,为数仅1.5万种。在8.5万种中仍有单行本者为数亦约1.5万种。故而,今存之10万种左右中国古代典籍,赖丛书之辑刊而不坠者,多达约7万种。由此可见,古籍丛书在整个中国古代典籍中占有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5.
自清光绪年间开始,随着中外政治文化交流的展开,中国学者陆续前往海外寻访流失的中国古代典籍,并以采购、影印、抄录、交换等方式带回了大批珍贵资料,对当时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开拓了一些新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这次访书活动主要地区是日本及欧美,前者旨在搜罗历代流传到日本的珍本秘籍,其中多为国内久已失传的本子;后者则主要着眼于列强打开国门后非法攫取的古籍。现分别叙述如下。一、日本地区日本是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一个国家。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以后,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方面无不标榜…  相似文献   

16.
明清两代,琉球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藩属长达五百余年。其间,琉球国频频入贡,中国封建王朝亦时常遣使前往册封,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对此,明清两代的正史、实录、会典、方志、丛书以及笔记中有关记载很多。然而,这些记载或过于琐碎,或失之于简略,难以给人以清晰、完整的轮廓。在这一方面,琉球编纂的《历代宝案》恰好弥补了不足。鉴于这部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甚高,而且国内流传不广,知者有限,本文拟对《历代宝案》一书的编纂、版本及其流传情况、具体内容、以及史料价值作一概述,惟望能对史学界、档案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编辑好这套书,我对水墨世界产生了持久的探索兴致。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2011年9月,我上报了一套这样的选题,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丛书名确定为"民国才女书","书"即是书写,又是书画。每册书名定为"自述自画"。选定,潘玉良、陆小曼、凌叔华、苏雪林这四本。就此,开始了比较漫长的编辑过程。女作家的文章,拟选其散文。但潘玉良流传下来的只有《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这一篇文章,于是采用了画传形式。陆小曼的散文也不足一本书,于是,  相似文献   

18.
近日,偶于冷摊购得江浦陈洙所刻《房山山房丛书》民国九年(1920)汇刊本,包括《读易杂记》一卷、《康熙朝品级考》一卷、《大正博览会参观记》一卷、《汉魏碑考》一卷、《拙存堂题跋》一卷、《石泉书屋题跋》一卷、《跋南雷文定》一卷、《玉井搴莲集》一卷、《岱游集》一卷、《同文集》一卷等十种。其中,《同文集》乃一部日本汉诗集,甚少为人所知,今勾稽有关文献稍作考索,聊供研究域外汉文学者参考。《同文集》,题"崇明黄超曾吟梅编","江浦后学陈洙重选",查民国《崇明县志》卷十二"人物·文苑"载①: 黄超曾,字吟梅,县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朱祖延先生主编的《尔雅诂林》,约1000万字,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有人还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这部书的著者和著作年代,学术界基本认同这么一种观点: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典籍词语的训释资料编纂而成,并非一人之作。此后流传至汉代,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所谓"尔雅",意思是以雅心之言解释古语、方言,使古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有一百四十余种,比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及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所藏宋元版汉籍的总和还要多。宫内厅书陵部系日本皇家机构,所藏图书不对外开放,日本学者亦少有入宫看书的机会,中国学者对这一部分藏书的了解更少。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一向关注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籍的命运,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要求:“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和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正在进行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复制工程,力争将一百四十余种宋元版汉籍全部复制回来,并有计划地选择其中国内缺藏或学术价值较高的若干种影印出版。目前已复制回国74种,尚差70种正在复制之中。其中,第一批14种(27函,181册)已于2001年12月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现将该丛书的总序(《编纂缘起》)和各书的《影 印说明》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