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聂华苓是20世纪60年代旅美台湾作家中一位相当独特的作家。目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身历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困境与人生遭遇,聂华苓特别描写了中国女性那种流浪在路上的"异乡人"处境,并通过她们的逃亡与无处逃亡来加以体现,同时也触及到异质文化语境中女性所面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4.
“逃亡”是英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包含主人公逃亡经历的小说作品,可以使故事情节变得错综复杂、悬念叠出。但是逃亡经历真正要暴露的却是种种行动,即主人公的冒险与叛逆等行为。这是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也是诸作者穿插这一情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小说通过知识分子“边缘”与“中心”艰难选择的叙述以揭示其尴尬的生存状态,通过“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叙述以揭示官场情状;在对知识分子与官场的聚焦中,通过“颠覆”与“认同”,力图揭示生活真相,探索生命真碲,并引出了一些艰难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是一曲背负了家国命运的流浪者悲歌.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塑造了桑青/桃红这一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女性逃亡者形象,表现出半个世纪以来女性身体迁徙以及精神流亡的现实图景,重在揭示时代动荡中的女性"困陷"与"逃亡"的人类生存命题,为解读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人生命运与心灵诉求提供了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7.
象一叶脱离了根基的浮萍,聂华苓的青春年华伴随着动荡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在二十世纪漫长的岁月里,四处漂泊、浪迹天涯──从大陆到台湾.再由台湾到美国。然而.愈是远离沮国的母体文化,她的孤独感和乡愁情绪也愈发变得深沉凝重。因此.她的小说创作以自身特有的感受与体验,写出了一代放逐者的心灵悲歌。一1925年,聂华苓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的一个世宦之家。她的祖父中过举,放了个知县。但是未想到赴任的途中,辛亥革命爆发了,他只好打道回府,随后参加了讨袁运动。她的父亲聂是桂系的人,长期赋闲在家。1934年受命去贵州做了八个月…  相似文献   

8.
2006年第九期上海文学是“华语语系文学专号”,一期杂志包罗了好些华语文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苏伟贞、骆以军,施叔青、聂华苓……,未曾开卷已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9.
本对余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小说作了一次回顾,认为这些小说从叙述人类暴力血腥的生存状态到反映人类孤独尴尬,苦难深重的生存境况,最后归结到了对人的生存信念的揭示:坦然承受一切血腥,苦难与死亡,无论如何也要活下去。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的“新都市”小说作为对都市人生存方式的把握和对都市精神价值的探寻,是在独特的都市文化语境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语境蕴育了“新都市”小说的主题话语,灵魂和欲望成为特定的题材领域,而欲望化的现实使得传统道德观念的抛弃和情感空间的重构成为“新都市”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新都市”小说不仅热情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并且主动寻求精神超越的可能途径,尽可能展现世纪末人群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我国小说创作进入了一种新的“自由状态”:以松散、自由的叙述方式,随意流动的结构,建构自由状态的小说文本,创建心灵更为自由的艺术空间;以雅与俗结合的自由状态,反映20世纪末人们的生存现状,由此,如何摆脱“物”的桎梏,重返精神家园,成为“自由状态”小说的母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热奈特的叙述理论,揭示出《呼啸山庄》独特的叙述技巧。小说采用多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来展开故事情节,并且在各自的叙述中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小说“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它暗示了小说的多重主题:时间、死亡、人生如行走的影子、人生的虚无等。《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叙述者的多角度叙述,二是故事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交错。小说的叙述在不同的时空往来驰骋,展示了康普生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把康普生兄弟灵魂的空虚与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的开篇课文。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因为单元话题使然,往往围绕“叙述”展开,或介绍叙述人称,或分析叙述角度,却疏忽了对小说主题的挖掘。笔者以为,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本文主题对于“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大有好处,更何况“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本身就列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相似文献   

15.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李渔小说具有鲜明的个性维度和独特的叙述风范,这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试图维系风流与道学两端的自适风范,二是其小说“入话”部分与“正话”故事中有着强烈的自我生存体验,在其故事中跃动着作家的个性与生活姿态。  相似文献   

17.
昆德拉小说创作实践所努力以赴的主题 :存在。他的小说“面向实事本身”,明确而集中地致力于人的具体生存境遇的描绘和人的存在范畴的勘探。适应于此 ,他的小说叙述手法亦有别于传统 ,所谓“双重叙述”,既是艺术的 ,又是批评的 ,批评隐藏于艺术语言的运动和变化里  相似文献   

18.
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生存问题的终极思考使《怀念狼》超越了故事层面而具有深刻的内涵。这篇小说展示了三种不同的生存意识,即相生相克、天人合一和“替天行道”。与此相应的三种生存方式都没有改变狼灭亡的命运,《怀念狼》在叙述神秘离奇的故事中完成了对生存悖论的形象揭示。  相似文献   

19.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其小说《朗读者》中,借用《奥德赛》隐喻意义为小说叙述展开做了极精细的安排,史诗吟诵形式与诗歌中“回归是为了重新出发”的主题巧妙结合,映射“生死朗读”情节和对历史的审视主题,为施林克对二战后出生的作家阐释那场大劫难争取到了独特的叙事角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