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诗文上具有浓重复古情结的康海,对"元人传奇"也就是元杂剧,不仅涉猎丰富,且对其文学追求有精深体会。其《中山狼》杂剧便表现出浓厚的宗元复古倾向:宫调曲牌组合,谨守元剧规范;慢板紧板相错,"此等处极似元人";曲词语语本色,直摩元人之垒。  相似文献   

2.
康海作为“前七子”之一,在当时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其诗歌作为时代和作者个体的重要资料,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康海诗歌的情感取向是多面的,主要有关中情结的流露,有儒家情怀的抒写,有老庄思想的宣泄,有日常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诗歌内容正是康海自身生活、情感和性格的真实体现。因情命思、缘感而发、比物陈兴的风格正是康海诗歌创作动人之处。  相似文献   

3.
数字七作为一个受到世界各民族普遍尊崇的神秘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上的母题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七还不能说是圣数。在《西游记》中,“七子”模式也并非主导模式,而且“七子”模式的组合也并非都是“一”与“六”的对立统一模式,还有“三”与“四”和“二”与“五”两对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兰卿》是明中期著名曲家康海创作的一部杂剧。一直以来,研究者对此剧的关注不多,且多以节义剧视之。《王兰卿》杂剧是根据明中期陕西盩厔王兰卿的真实事迹创作而成,其创作时间当在嘉靖元年至嘉靖八年五月间。康海一生志节凛然,去官后以史官自命、淑世之志不减。杂剧《王兰卿》的创作缘起当是康海为王兰卿的事迹所激,并因王氏得不到官府的"旌表"而不平,故而作剧演之,助其不朽。  相似文献   

5.
康熙年间,清廷重启明史馆,因史料缺乏,遂向民间广泛征书,且一改顺治年间修纂《明史》的诸般禁忌,强调所征之书虽有忌讳之语,也不治罪,这为藏书家广泛参修《明史》提供了契机。清初藏书家与《明史》修撰关联密切,从进献、借阅所藏史籍,到草拟、编纂《明史》稿,乃至审阅、考订《明史》稿本,藏书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明史》纂修,且成绩斐然。藏书家与官修《明史》的互动,反映了清初特殊历史背景下清廷编修《明史》过程中政治与学术、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南明史是谢国桢较早倾注热情且终身关注、从事的学术领域之一。他每以“绍述全祖望、杨凤苞治明清史学的遗风”为职志,致力于南明、清初史事的研究,在南明史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他盛年时撰辑的《晚明史籍考》,成为后人研治明末清初史学的必备参考用书。他对南明史料的分析研究,颇具真知灼见。此外,他还撰有《南明史略》,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详实的南明史研究专著,在新中国南明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东阳认为诗必有“格调”,看诗要由“格调”下手。但他并不主张摹拟,而是力求诗句的自然匀稳。前后七子则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攻东阳,嫌他软滑。李东阳这祥,专讲“格调”,不注意情理;七子之徒,自视甚高,雄傲一时,这不能不产是明诗不如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博古通今、学贵独创、寓教于乐、求真务实、学必济世是有尧舜之志的明代著名状元康海的教育思想特色,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结合康熙对《明史》编修前后的不同态度、王鸿绪整理《明史列传稿》与《敕修明史稿》的经过,对比分析王鸿绪两史稿呈表文本,可得出王鸿绪的所谓"敕修"不能成立的结论。王鸿绪的问题不在向来被指责的"窜改"或"攘窃"史稿,而在《敕修明史稿》之"敕修",在利用"416卷《明史稿》"曾被康熙批评的政治恐惧造成雍正朝以其《敕修明史稿》为底本续修而成现行《明史》。  相似文献   

11.
张廷玉等监修的《明史》内容丰富,被当作了解和研究史实的重要依据,但其中也存在许多讹误。兹据《明实录》《皇明开国功臣录》《皇明名臣琬琰录》《国朝献征录》《本朝分省人物考》等文献,考证出《明史》传记中"张冠李戴"之误数处。其致误原因多由编纂者引用原始资料时不审或撰写粗心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真可谓诗海浩瀚.诗歌是诗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让中学生走进诗歌,并把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使语文教学带上一层诗性的光辉,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康海的散曲创作鲜明地寄托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愤懑,交织着作者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其表现手法呈现出善于用典、长于构建画面、工于对偶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梁向红 《中学文科》2006,(11):34-35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人们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雄浑或清俊飘逸,或寄寓深远或激昂悲壮,他们的诗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6.
从建安七子的创作看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重个性、主缘情、求华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撒花"("撒和"、"扫花"、"撒货")一词在《黑鞑事略》成书时已产生了多个意义,进入汉语后被引申泛化。明清时其早先的意义逐渐消亡,后来的一些意义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这也是蒙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借用,最终蒙语借词在内蒙古方言中保留的例子之一。"撒花"可能来源于蒙语中固有词或来自于突厥语。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江西安福人刘淑,志行芳洁,才华高卓.有报国之志而遭挫折,身处艰难而气慨如虹.诗词文集<个山集>中有诗歌八百多首,诸体皆佳,且独具自家面目.绝句清婉多姿,富唐人情韵,律诗浑厚苍劲,章法谨严,有沉郁顿挫之风.古风气脉贯注,纵横跌宕,盘折鼓荡,情调激越.风格多样,或清丽明秀,或淡静悠然,或奔放豪宕,或昂扬俊爽,或凄恻呜咽.其中亦不乏对炼字、择韵等诗艺的追琢.  相似文献   

19.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全面考察《世说新语》中的“对”字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谈谈它出现的语法环境及词性;以专书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探讨“对”从上古到中古的词性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