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衍生品,是多维思想碰撞的生成性结果,也给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带来重大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指路明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成果精髓的深刻把握,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引领、引领什么、如何引领"的路径结构提供基本的实践逻辑和研究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地位作用,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历史就是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努力追求伟大梦想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以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精神支撑,基于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并在开展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中成就其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进程,不仅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识,而且推进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而使现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伟大梦想",不仅表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信念和伟大理想,而且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内蕴着中国共产党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奋斗精神。因而,"伟大梦想"也就成为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历史发展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了社会力量的分化和社会变迁,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整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够制定出适宜的措施和发展党的组织网络体系,使得社会各种不均衡力量达到动态平衡,从而保障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肖剑波 《考试周刊》2012,(88):28-29
历史题材绘画是通过艺术家个人以群体性艺术形式呈现着群体的价值观。历史题材绘画作为一个艺术品,通过艺术家个人所处的不同时代、地域.以及所代表的阶级的不同,所呈现作品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群体审美价值观和群体社会价值观,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历史题材绘画中呈现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6.
殷秀玲 《下一代》2013,(7):28-29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它以弘扬主旋律的形式,形成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动员、鼓舞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为完成时代特定的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就是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就是在2049年建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正在从一元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多元价值观之所以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进步、日益现代化的集中反映。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则应将其制约在主导价值观的基准之上。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嬗变,这种嬗变对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出发,探寻和分析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晓臻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4):16-19,34
通常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境界,即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这三个境界相互依存、层层推进、不断升华,构成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有机整体。对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传统认识忽视了它的历史境界,即人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同志在"五四"讲话中特别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还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指出过,一个国家处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原因包括显在与潜在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社会冲突对于社会整合的正向功能与反向功能,加强主导价值观与利益取向的培育和引领,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有效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和执政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动员的持续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面临复杂历史环境,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执政党建设任重而道远、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价值观的迷失。为了实现"四化"的目标,邓小平利用思想动员、组织动员、利益动员、情感动员等手段,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实现了由"群众运动"向"制度化动员"、由国家主导的政治动员向国家引导的社会范围内自主进行动员的动员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笼统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储存着前人全部的劳动与生活经验,它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  相似文献   

14.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社会思潮都试图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中惟有马克思主义圆满回答和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区分不同社会思潮,采取控制、吸引、凝聚、整合、认同、利用、抵制、斗争等方式,实现了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具有合理的角色定位。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史,对于我们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历史论证和历史启迪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围绕着提出社会建设的背景、关于如何界定"社会"这一概念、社会建设的内涵、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着深入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以理论研究实践的工作方法,开展着一系列的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并号召全社会都要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开复博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也曾这样写道:“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环节.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如此.直面挑战,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目标体系的科学确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研究以及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构建,以期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破解意识形态领域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斗争的历史,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为中心的历史.毫无疑问,在全部中国历史上,这一段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对青年一代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一、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根据历史课必须"加强政治,联系实际"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必须以"党的建设、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一般政治理论认为,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发育,因此,这对于中国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市民社会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结构在不断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在某些方面也影响着我国传统的社会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主导力量,影响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发展,但是现如今,社会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会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应该面对社会思潮坚持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本文主要从社会思潮的理论性方面对其进行介绍,结合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研究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的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