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艺作品由载道、言志、缘情而转向"趣",这是晚明以来文艺思潮的一个显著趋势。李渔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文人,"趣"作为晚明文艺思潮的重要审美特征,在《闲情偶寄》中体现为对谐趣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中的设计,作者始终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追求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别出心裁的装饰所带来的情调和趣味,并且设计创新"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设计眼光和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理念,其思维观念对现代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闲情偶寄》的成书时间常见有三说,一日1617年,一日1671年,一日1672年。这种混乱的表述实有纠正的必要。通过辨析,《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的说法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4.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李渔,字莅鸿,祖籍浙江兰溪。幼年家庭富足,后家道中落。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清的政局转变,曾带上以自己的姬妾为骨干的家庭昆班,到各地达官贵人家演戏,以博取钱财和“拂拭”。  相似文献   

5.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后改名李渔,字莅鸿,祖籍浙江兰溪。幼年家庭富足,后家道中落。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清的政局转变,曾带上以自己的姬妾为骨干的家庭昆班,到各地达官贵人家演戏,以博取钱财和“拂拭”。  相似文献   

6.
晚明清初文人李渔没有像很多遗民诗人那样去缅怀故朝,他以平民身份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代表作之一《闲情偶寄》就是李渔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突出表达了其生活情趣——闲情。闲情是紧张生活下的舒缓,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8.
《闲情偶寄》是李渔对其一生艺术与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性理论著作,其中贯穿着较强的实用主义观念。其戏曲理论着眼于普通接受者的欣赏能力,注重舞台性、通俗性和娱乐性;其建筑理念也强调了"称""坚""俭"等实用特性;其养生理念主张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的快乐和自适。究其成因,主要源于李渔坎坷的人生经历、江浙浓厚的商业氛围、王学左派对百姓日用的重视和明末清初实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李渔耙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提名为《无声戏》,可以看出他的戏曲创作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他有卓富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他把创作戏曲的经验运用于小说的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世耳目。为我一新”。形成了独特的李渔式风格。但是。这种程序化的创作思想和手法。也给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11.
北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来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江南文化本身不仅是富庶的象征,它的深义更在于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李渔《闲情偶寄》涉及到的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原理,它们本质上是用美学思想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使物质对象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实现潜藏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李渔《闲情偶寄》为最高代表的江南生活理念与日常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他的戏曲小说中对科诨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无意识的 ,而是他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就专列“科诨”一节 ,从理论上阐述了科诨的重要性 ,论述了科诨与观众接受的密切关系 ;认为科诨是刻画喜剧形象的重要手段 ,科诨要为塑造喜剧形象服务 ;一方面科诨要贵自然 ,注重娱乐性 ,另一方面又要注重科诨的教育作用 ;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 ,但同时要“戒淫亵”、“忌俗恶”。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还应把李渔所讲的“词采”、“宾白”和“科诨”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就可系统掌握李渔对科诨语言的要求。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对元明戏曲科诨创作经验的全面总结 ,是自身创作和演出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特之人,独一无二的身份和随情适性、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造就了李渔独特的旅游文学作品,其作品涉及山水、园林及各地物产,反映出李渔的旅游及"卧游"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元以来数位曲学大家关于"务头"一词的阐释之梳理,尝试探讨清代李渔"别解务头"之说在"务头"阐释史上之价值与地位,揭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李渔《闲情偶寄》之《居室部》、《器玩部》中有关室内设计观点为线索,论述了李渔"欲其相称"、"取景在借"、"错综有致"和"皆当活变"等居室设计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李渔居室设计中体现出的自然之美、创新之美和实用之美的审美思想,指出李渔居室设计中彰显的平民意识、道德立场和精神追求对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既求享乐又重实用、既超世又入世是李渔人生观的总特征。这是一种以自适应为目标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观与明末清初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李渔人生遭际的产物。从《闲情偶寄》可透视李渔的人生观,而这一人生观尤其对李渔创作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篇中以"戒讽刺"为切入点,从"木铎之代""涤毒之行"和"传世之心"3个层面对其文德思想进行了多维阐释。本文通过剖析李渔文德追求的历史理路与价值取向,解析李渔文德认知的伦理源出与道德向度,分析李渔文德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以期进一步发掘李渔的戏曲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渔的《闲情偶寄》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的一系列戏曲艺术的经验与技巧,极富理性色彩.其所获之成就与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曲而戏的戏剧论”“结构第一的创作论”“浅处见才的语言论”等方面.中国戏曲论著史上的“戏剧学”,即因此而肇始.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