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刊中报     
“伯乐”科长(小报告文学)迟宝刚黝黑的脸膛上,透露着农家子弟的质朴。从战士报道员出身的夏律学,深知一个战士在新闻写作岗位上成才的艰辛,时刻不忘积极扶持生活在连队的写作人才,尽心尽力地进行思想和业务上的传经授道。他当科长3年多来,所在部队年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成万年松”。他选塔人才先放在艰苦环境里锻炼。每年新兵入伍,他就主动与新兵营干部联系,通过调查摸底选拔物色适合作业余报道工作的苗子。选准后不急于调到机关采写稿,而是先分到连队锻炼1年,打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个战士报道员凭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竟然独自挑起团新闻报道工作的重担,使这个团连续四年被集团军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集团军和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解放军报唯一的战士特约通汛员韩枫华。小韩1987年从中原某县入伍,当了两年文书后逐渐对报纸上的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啥别的连队的事能上报纸,咱们连队的事比他们还过硬咋就没上呢!从此,他发“愤”了——一定要让咱们连也扬扬名。小韩一上路就鼓足三股劲:拚劲、钻劲和巧劲。1991年春节前夕,退伍战士张峰从千里之外的家乡给连队寄来一张…  相似文献   

3.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报道: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在去年士官选改工作中,说人情者处处碰壁,素质好的一路绿灯,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考核,新改选的108名一期士官个个都是连队的训练尖子。士官选取工作开始后,该团党委就形成共识,要把过硬的军事素质作为改选士官的一个主要标准,不让训练尖子吃亏,不让素质好的战士伤心,对批条子、托关系者一律回绝。士官选取工作开始后,某连一名在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战士,由于担心自己被选取希望不大,便托在地方当经理的父亲到部队找人说情,他父亲拿着5千元钱找到该连队的领导说,只要能给自己的儿子转上士官,这只…  相似文献   

5.
某预备役师组建时间不长,但该师政治部主任郭志强关心支持报道工作的事情,在官兵中已是有口皆碑。这里只讲他的几件小事:求才。部队初建,百业待兴。根据预备役部队的特点,郭主任制定了通过对外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促进部队工作的工作规划。可当时师部缺乏专门搞报道的人,在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郭主任决定多方求才成立报道组。他听说友邻部队有一名报道骨干将要下连队任职,就多次找有关领导把这名干部“挖”了过来;之后,他又从团队挑选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报道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指定由新闻干事出身的宣传科长任组长,成立…  相似文献   

6.
广寻线索     
有位战友看了我的几本“剪贴”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连队里的生活“琐事”。不解地问:你那些线索是咋得来的? 我刚搞报道那阵子,是在连队当战士。部队驻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范围小,信息不灵,这对写新闻是个极不利的条件。怎么办? 一天,我的老乡小郑探家回来,闲谈中,他说起一件  相似文献   

7.
新闻窗     
三连战士都有新闻记录本本刊讯刘钢报道:沈阳军区某部三连是一个全面建设非常过硬的先进连队。有一次,连队在组织政治教育考核时,指导员鄂云发现,许多战士竟然回答不上前两天刚收看过的关于新闻联播的时事问题。这说明有的战士并没有把国内外大事牢记在心队于是,他和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连队统一为每个战士购买一册笔记本,让每位战士坚持记录当天新闻,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测。利用《新闻与成才》七年育才百余名本刊讯明守、庆*、增民报道:河南新野县人武部,从]989年始7年来一直把《新闻与成才》作为首选教材,采用集中培训和…  相似文献   

8.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10,(11):65-65
本刊讯 10月初.驻疆某团为期一周的报道骨干培训班正式开课。笔者在现场看到,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报道骨干培训参加人员,既有机关的新闻干事,也有连队的报道战士、函授学员;既有机关干部,还有基层营连政治主官,共50多人。政委彭耀琨也同集训学员一样,坐在讲台下听新闻业务课,而且每课必到。他说:“新闻报道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提高新闻素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优秀士兵剪影》专栏,是本报继《连队新闻》、《基层人物风采》之后,新开辟的又一个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战士的专栏。尽管这个专栏在版面上不很显眼,在读者中却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赞扬她是“了解连队战士火热生活的一个窗口”,“是最受基层官兵欢迎的栏目之一”。回顾开办这一专栏的前前后后,我们的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满腔热情地为“小人物”立传。贴近性——让“小人物”登上“大雅之堂”军报的三版是“政治·基层·社会”版,信息量大,指导性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尽管编辑部十分注意让三版贴近基层…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6,(12):61-61
思茅军分区建立基层新闻信息员制度本刊讯安春红报道:云南思茅军分区在抓新闻报道工作中,注重从基层了解新闻信息,掌握新闻线索,并建立了基层新闻信息员制度。他们在每个连队挑选出1—2名文化基础较好,有搞新闻报道兴趣的战士,由副指导员带领,负责收集连队每天发生的新闻和新闻线索,每周五集中向分区汇报一次,重大新闻即时报告,为搞好分区新闻报道增强了新闻信息源。某部建立“网络新闻中心”本刊讯周长远报道:广州军区驻桂某部依托“军网”建立“网络新闻中心”,开辟了部队动态、政工信息、领导讲话、上级指示、安全管理、业务建设、后勤保…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入伍不久,新兵一下连就“钻”进业余写作的天地,还参加了第七届军报新闻函授。虽然努力,可至今未见成效,一篇稿件也没见报。于是,一些战友劝我:“别瞎折腾了,在基层连队摘报道还能成什么‘气候’?”我不知道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帮我一把。87060部队甘崇堂甘崇堂同志: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的不在于他在何处干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干。俗话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个角度看,决不能把在基层搞报道说成“瞎折腾”、“成不了‘气候”’。当然,不能否认,在连队搞报道是很艰难的。一是接触范围小,一个连…  相似文献   

12.
笔者不久前在某报看到一则消息,报道一个连队为每个战士过生日。遇到战士生日,又是买生日蛋糕,又是炒家乡风味菜,又是开生日晚会,唱卡拉OK……。读完这则消息,未免叫人纳闷。一个连队百十号人,如果战士们的生日很少日期相同,又都这样过的话,平均每三天就要过一个热闹生日。别说连队经济上承受不了,就是连队干部和战士的精力上也顾不过来,况且还容易助长一些不良风气。这样的报道能让读者接受吗?此类存在片面性的报道,在日常报纸宣传中,并不少见,比如:某某连队成立起军乐队、管弦乐队、成风锣鼓队;某某同志病重不住院;某…  相似文献   

13.
“有事找政委”是报道骨干的一句口头弹。一次,报道员小刘抓到一条“活鱼”;三名战士避免了驻地一起油罐车与汽车相撞的特大事故。他赶写了一篇《我是军人》的快讯。可抬腕一看,已是下午5:4O了,驻地邮局6:00下班,骑车已来不及,想搭车,可家里剩下的一辆车一位首长马上要用。李政委得知此事,立即把车派给报道员到邮局发稿。李政委常对人讲,他就是报道组的“后台老板”。7月份,报道员向勇写了一篇(怎能如此午休)的稿件,批评两个连队在午休上的不正确做法。稿子没发出去连队便找上门,要求小向高抬贵手,否则,后面的话说得很难…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某集团军新闻干事李化民风尘仆仆地挤上了南下的公共汽车,去基层采写官兵团结的模范事迹。而此刻,在集团军大礼堂,作为四大机关干部中唯一的一名二等功荣立者,大家正在为缺席的地开庆功会呢!刀岁出头的李化民深请自己宣传的重点在基层第一线,只有在火热的连队和朴实的土兵中间,才能挖掘出鲜活的素材。因此,他的的身影总是闪现在太行山麓、吕梁山队汾河两岸的一座座军营里。1990年盛夏的一天,战士马文别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被烈火烧伤,刚刚拿上探家车票的李化民立即奔赴百里外的现场采访。从连队到…  相似文献   

15.
在去年半年多的时间里,空降兵某部通信连竟有20多篇文章相继发表在《空军报》、《解放军报》和省市报刊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连队为何新闻报道工作却能搞得如此红火?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这主要得益于该连指导员王党生。1996年7月,王党生从师机关调到通信连任指导员。到连队后,他发现连队有几个战士爱写写画画,记日记的兴趣比较浓厚,便灵机一动,在连队成立了业余报道小组并自任组长。他将连队的图书室作为报道组的活动场所,要求每名小组成员每周写三篇稿件或读报体会,每周六的上午定为报道组活动时间,组织连队报道员学习《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16.
1940年11月7日,在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里创刊的《前卫报》,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它真诚的办报追求:“基层是我师,战士是我友。”读者以连队干部战士为主要对象,稿件力求短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近70年来,一代又一代前卫报人与基层官兵在枪林弹雨中一起穿行,在练兵场上一道摸爬滚打,  相似文献   

17.
李顺胜1990年12月从山东海阳入伍,新兵连时就因工作突出,入伍仅6个月就被选送到北京军区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学习,回来后在连队当过战士、文书、修理技师。能够学到一门技术、当个“技术兵”对一般战士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但李顺胜偏偏“不知足”,一门心思要搞报道、写文章、当作家。训练间隙、茶余饭后经常可以看到他拿个小本本写写画画,但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写文章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写了半年多,底稿攒了一大堆,报纸上却连个“小萝卜条”也没见着。一些战友嘲笑他不自量力,但他不为所动,始终“咬定写作不放松”,继…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礼,副主任马锁成,对报道人员热情扶持,积极引导,使分区的新闻报道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张主任首先要求各级党委重视新闻报道工作,选拔、配备了新闻干事。还多次要求分区的新闻干事下去帮助培训,积极邀请有新闻报道工作经验的机关同志谈体会。其次,建立通讯报道信息网。在所属30多个建制单位挑选人才,从中聘请了40多名有一定写作能力的战士,担任连队的新闻耳目。制定了每季度举办一次“新闻报道培训班”的计划。马副主任是原《战胜报》的老新闻工作者,他利用自己的知识,为战士讲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与…  相似文献   

19.
蓝雪 《军事记者》2001,(10):42-42
北京军区某油料仓库政委马旭升,在部队30余年,从新闻干事、宣教股长、组织干事、宣传科长,到仓库政委,采写过不少人物新闻。如今.他自己也成“新闻人物”了。1969年12月,他带着理想从军人家庭参军时还不满15周岁。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他写班长王杰民的一篇小通讯《我生病之后》在团广播站里播放.并且登在了《邯郸日报》上,一时间,在连队引起强烈反响,王杰民因此受到了团里的表扬。随着马旭升的稿子越来越多,他被团政治处调到了报道组,随之又派去《战友报》学习。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本报集中一段时间在《新闻三友顺为一个战士报道员开了一个专栏《话说梁志刚》,在部队尤其是新闻报道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梁志刚是我区基层部队一位战士报道员,他入伍后被火热的军营生活所感染,一边和战士摸爬滚打,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新闻写作,第一年即在本报用稿12篇,以后每年在本报用稿量成直线上升,最多~年达70余篇,成为部队报道骨干队伍中的“明星”、“大腕”。开辟这一专栏,缘于一封读者来信。一天,一位写了将近半年仍没有实现见报“零”的突破的战士报道员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他在述说自己苦恼的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