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圣,山东人,1963年生。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学历史的,研究美国史是他的专长,并有专著《美利坚合众国史》。他还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美国史散论》、《书的学术批评》等。按他自己2005年年底的说法是:“美国史、美国学、世界近代史、现代化研究、史学评论、学术批评、学术规范,大致是我近二十年来涉足的主要领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图书评论》杂志1993年第6期的“期刊评介”栏目发表了周维强先生撰写的《对历史的敬意——1992年度〈史学史研究〉读后》一文。作者把握住“对历史的敬意”这一主题,对《史学史研究》杂志作了入情入理的评述。 多年以来,《史学史研究》杂志的编者也曾耳闻目睹过国内外同行对刊物的反映和评论,但如此有系统的公开评论,尚属少见,因而引起了编者的极大兴趣。 在常人看来,学术性研究往往是与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的,学术殿堂也会使人敬而远之。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商品大潮的直接冲击所产生的在价值判断上的某种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俗史(六卷本)钟敬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近读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史》总序,颇受教益。这篇"总序"本是钟先生对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讲话,经董晓萍教授整理,冠于《中国民俗史》书首,题为"总序"。"总序"纵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态势,并时时提到一些国外的民俗学研究的论著并加以评论。总序针对博士生的培养路径,较广泛地讨论了读书与治学方法的问题,而在博士生如何选择、确定学位论文论题方面,多所措意。读完总序之后,我的感受和认识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4.
新闻从业人员都知道,新闻评论是众多新闻体裁中比较难写的一种。而在新闻评论中,比较难写的是经济评论。如何写经济评论是个大题目,是需要专家和教授们深入研究的。《新闻实践》的编辑希望我写一篇有关怎样写经济评论的文章,因为有写经济评论近10年的经历,所以也就应承了下来,算是从业的感想吧。大家都说写经济评论难,究竟难在哪里?我看有三难:一是难在掌握经济走势,二是难在发现典型和问题,三是难在掌握经济规律。粗粗想了想,经济评论要写得到位,至少要把握好六个关系:第一,要把握好现象与本质  相似文献   

5.
读完陈其泰先生所著《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感受颇深。这部书无论是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对具体问题的结论上,都有新意,是近几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本书的突出特色是,转换视角,从文化角度对中国史学的确立与转变作整体性研究。作者提出:史学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由贾熟村、罗文起编著的《困学真知──历史学家罗尔纲》一书 ,近日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罗尔纲先生是我国太平天国史学的奠基人,他从30年代初即孜孜不倦地从事太平天国研究, 曾写出《湘军兵志》、《绿营兵志》、《晚清兵志》、《太平天国史》等50多种著作,发表 文章400多篇,编纂出版有关太平天国文献资料3000多万字,因而被学术界尊为太平天国史 研究的一代宗师。该书精选了罗先生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收录一些知名学者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及对他怀念 与回忆的重要文章。编者还特别作了《罗尔纲学术…  相似文献   

7.
从十八大开幕后,到2012年12月26日,钱江晚报评论版刊发了有关十/\大及十八大后一系列高层动态的评论文章共20篇,本报评论员撰写19篇,只有一篇出自特约评论员之手。无一篇转载自其他媒体。大部分都市报的评论版,平时的时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事一议”式的,题材的重要性与涵盖面,都不可能与十八大同日而语。钱江晚报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力度与密度参与重大事件评论,也远远超过同城其他纸质媒体,在国内都市类报纸当中也是不多的。数量的意义是有限的。作为钱江晚报新闻评论员,参与了十八大评论写作和编辑的全过程,最突出的体会是:如何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提升、体现评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赫伯特·席勒是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和新闻学研究教授,兼《经济商业评论》季刊主编。本文是他所著的《思想控制者》一书的第一事。此外他还著有《新闻与文化统治》、《新闻工具与美帝国》等书。《思想控制者》一书,材料比较丰富,对美国垄断新闻事业作了一些批判性的分析。本刊准备选译有关章节,陆续刊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刊1993年第6期,刊登了周维强的《对历史的敬意——1992年度〈史学史研究〉读后》一文。一篇不足三千字的短文,竟然引起《史学史研究)主编白寿彝教授和参与该刊编辑工作的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把文章复印若干份,分送有关同志,并在编辑部和刊物的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开展了广泛的讨论。这样热烈的反响,当时我们并不知晓。事隔一年,本刊顾问、原主编伍杰在一次座谈会上偶然听到史学家瞿林东教授讲了这件事情,深受感动,当即组织撰写了《学术的价值和理论的魅力》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共党史学界对党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作为党史学基础理论组成部分的党史史学史研究也有了进展,但总的来看,这方面研究的力度还不够.时至2001年7月,周一平先生的<中共党史史学史>一书作为庆祝党的80周岁生日的重点图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史史学史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序文四篇     
浪得浮名,便引来不少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为书索序。不相识的,大多婉拒,因为对人不了解,只看文章,有可能弄出一篇评论,却难写出一篇序(即便做评论,也有必要尽多知道作者其人)。相识的,或缘于友情,或碍于面子,大都应承。(有人指出,一个作家如果到了一再为他人作序的份上,他自己也就气数将尽。我或许已经濒临此境?)虽属应酬文字,也不敢率尔操觚。我写序,只写我对所识之人、所读之文的若干印象,尽量不评论作品;作品的优劣,让读者去判断。这或许不是作序的正道,但我只能如此。选出几篇,读者看看,如觉还有点儿意思,我就…  相似文献   

12.
△由程焕文编《中国图书论集》近期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几十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国书史、图书文化史的论著中,按图书史的阶段、方面选择资料性强而扎实的文章汇编成书。收文章39篇,内容涉及简牍、甲骨、造纸、印刷和出版等方面,对研究中国图书史、出版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中,无意中读到了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卡尔的一篇访谈文章,他的一句话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的思维控制能力和自主能力正在被互联网所摧毁。"事实好像就是如此。于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互联网是否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为回应陈尔泰同志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先后发表的两篇批评拙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的文章,笔者在<学刊>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以下简称<若干问题>)一文.文末最后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祝愿陈尔泰同志写出更多的像<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这类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我不懂京剧,但爱看有关京剧的书。《伶人往事》就是写给我这样的人看的。 不懂京剧看京剧的书当然没有资格评论京剧艺术。我看这些书是要认识京剧兴衰所反映出的社会经济,或者京剧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刻本传世甚稀,有关北宋时期的私人书坊刻书情况,目前所知资料非常有限。而有限的几 家见于记载的北宋私家刻书名号,就显得比较突出,北宋"建邑王氏世翰堂"就是经常被版本学与印刷史学 者提到的北宋刻书名号之一。本文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著录的北宋"建邑王氏 世翰堂"刻书名号为书估伪造,诸家著作中将它作为北宋私家书坊刻书实例,是不妥当的。本文通过此一引 用错误资料的典型事例,指出在利用旧有书目文献资料进行印刷史、版本学尤其是有关宋代刻书的研究过 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要对古书作伪情况保持警惕,对书目 文献中的相关材料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正确的资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档案学者为什么要具有大历史的视野和档案史学者如何参与大历史的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明了档案史研究与大历史之间的关系,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说明了档案史在档案学中的基础地位;较具体地阐述了档案史学者如何在本学科范围内、一级学科范围内参与历史研究,以及如何参与各种专门史、断代史和文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书是白寿彝先生论史学遗产的代表性著作,其中所收录的六篇论文,写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谈史学遗产》这篇长文撰于1961年,其余五篇撰于1981—1982年,前后相隔二十年,而其撰述旨趣显然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拥有连续不断的和丰富厚重的史学遗产。所谓史学遗产,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前人在史学活动中的创造和积累,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把史学遗产从历史遗产中"分离"  相似文献   

20.
学术文化的繁荣、文学创作的繁荣、出版的繁荣都离不开评论的繁荣。评论的繁荣当然不仅指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如何坚持正确的导向,如何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论,如何克服当前评论工作中的平庸、庸俗现象,如何建立和壮大评论队伍、加强评论队伍建设,如何使评论工作与健全出版、文化管理机制相联系,……本刊特辟专栏进行笔谈,欢迎作者读者出版者踊跃参加,这里发表王林同志的文章作为第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