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晰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演化路径,基于价值共创和动态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的Logistic方程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系统演化均衡点及均衡条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演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揭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价值中枢层、价值融合层、价值服务层3类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围绕价值获取和创新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2)3类价值主体之间共生度的大小决定了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3)互利共生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3类价值主体协同作用,系统成员应致力从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利共生模式。为促进区域区块链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对于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应充分平衡种群共生演化动力、优化共生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不同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问题,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对不同的共生演化模式进行计算机仿真,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提出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共生合作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共生单元、配套组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通过各种共生模式在所形成的共生界面上从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共生活动的复杂系统。(2)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均衡结果取决于核心企业、配套组织之间共生系数的取值。(3)互惠共生是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单元演化的最佳方向,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隐含规律的过程,探讨其演化规律对促进系统内各个参与主体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对模型的均衡点及均衡条件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演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揭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价值中枢层、价值融合层、价值服务层三类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围绕价值获取和创新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2)三类价值主体之间共生度的大小决定了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3)互利共生模式能够最大的发挥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价值主体的协同作用,系统成员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利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建立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是提升服务生态系统群组关系韧性的关键.基于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的基本特征,采用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不同作用参数表征服务吸收单元、整合单元之间的强弱关系;根据数字化导引下种群能量聚变的柔性效应和敏捷效应,构建组织嵌入时滞和业务时滞双维度微分方程,搭建局部稳定性分析模型给出种群共生与外部环境演化的协同机制.经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互惠共生关系为服务吸收单元和整合单元间最佳匹配模式;双维度时滞的出现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且对服务吸收单元的影响大于整合单元.基于时序性判断数字化导向下柔性种群的互作关系,可助推数字技术与服务生态系统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催生企业新架构、新场景和新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7):27-33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合作,构成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研究为隐性知识流转网形成健康、稳定的成员共生关系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分析了成员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和共生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规律和演化过程,推演了演化均衡点和稳定条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是成员合作的最优模式,成员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与成员共生系数和最大知识规模相关,知识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知识规模影响成员知识增长速度和路径。成员共生系数受到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的影响,成员的知识贡献程度、价值共创水平及知识还原程度对成员双方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有积极正向作用,竞争因素抑制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刘明广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193-197
为了研究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规律,揭示其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与路径,借鉴自然界生物种群竞争与合作的共生演化思想,建立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共生演化模型,从理论上推导该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条件,并选取东莞纺织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区域产业集群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性条件,同时还发现,区域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和集群内企业竞争与合作态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类似COVID-19疫情的重大风险会对各类型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冲击.研究针对上述极端情景建立动力学模型,求解不同风险冲击情况下系统内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均衡点及稳定条件,并对不同共生模式下的演化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陷入系统性衰退时,创新生态系统最终会消亡,但主体之间的竞争模式能为创新生态系统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时间;而...  相似文献   

9.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腾挪空间。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演化视角出发考察群落结构变化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10—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建模方法与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面临知识源冲击风险时,中国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有差异化表现;群落演化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群落内紧外松的结构特征深化,韧性先上升后下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创新水平高、知识喷泉型区域的群落结构对韧性的影响边际效应更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多样性是影响群落演化与韧性关系的中介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创新主体与政策制定者要重视保障群落边界开放性、增强区域技术多样性,避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脆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生态系统技术种群非对称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上游零组件、下游互补品等不同技术种群之间相互依赖、共同进化的耦合关系存在非对称性。通过引入生态学关于生物演化密度依赖模型,实证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技术种群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技术互动性越强,技术种群之间耦合强度越大;技术相对越重要,其他技术种群对此技术种群的耦合强度越大;技术所有权越集中,即技术垄断程度越高,其他技术种群对此技术种群的耦合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培育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剂与战略目标。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为核心组织,是原始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泉,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机制,如何让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性发展视角下发挥协同作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构建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Lokata-Volterra(LV)模型,通过其数理分析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变规律。并以以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Logistic模型对对创新生态系统其动态演化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主动链接内外部资源与平台实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协同演变。  相似文献   

13.
余谦  刘嘉玲 《科学学研究》2018,36(5):946-954
本文将技术邻近性引入创新超网络的演化动态研究,基于专利技术结构给出了企业间技术邻近性的度量方法,分析了创新超网络的技术邻近择优连接机制与超度择优连接机制,并结合超边增长机制构建了技术邻近动态下的创新超网络演化模型。进一步,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对创新超网络的数值仿真和实证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演化机制下的创新超网络演化动态仿真和新能源汽车创新超网络的实证数据比较结果表明:技术邻近择优连接和超度择优连接的共同作用导致企业创新超网络最终演化为具有无标度性和高集聚性特征的网络;技术邻近择优连接机制的作用越大,创新超网络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均衡;超度择优连接机制的作用越大,创新超网络的无标度性和小世界性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全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全面参与并影响主体竞合行为与过程。如何建立多主体间竞合关系以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已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问题。基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数据资源对竞合关系的解构与重组作用,依据“多主体特征—竞合维度—关系分类—竞合关系重塑策略”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多主体竞合关系分析框架,根据改进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以三主体智能驾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背景,建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无竞合关系重塑策略和有竞合关系重塑策略下数据资源收益演化模型,以检验其对数据资源收益演化的理论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当合作式主体、嵌入式主体均维持与主导式主体之间的友好型竞合关系时,协同型竞合关系能有效促进合作式主体与嵌入式主体的数据资源收益产出;当主导式主体采用激励共享型竞合关系重塑策略时,各主体易形成互惠型竞合共生状态,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数据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最优。研究结论拓展了数据资源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应用情境,为主体制订竞合战略、消除资源隔阂、开拓价值空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联盟是一种以知识技术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创新组织有机构成的生态群落。本文以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创新组织共生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种群增长理论,研究产学研创新组织种群特征、种群行为过程及种群共生演化,通过对新竹科学工业园的调研考察,提出了产学研联盟的种群共生治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创新生态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了系统内种群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聚集机制、竞争与共生机制和传导与扩散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创新30)的思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对思辨中提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际检验。建立适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第三代创新政策的有效举措。本文从创新政策出发,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的思路、方法和指标等问题,建构了包含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开放性三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007-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评估。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也佐证了当前的创新政策亟需转型。第二,近年来我国创新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种群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种群之间协同创新仍动力不足。第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比例上尚需调整政策,未来应追求更加广泛的系统开放性。第四,创新政策应注重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和开放性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避免因过度引导而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畸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借助组织生态学中的种群演化理论,辅以光学光刻专利技术的实证分析,阐释了专利技术种群的数量增长过程,运用密度依赖模型和传染病模型分析专利技术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运用专利引证分析方法,讨论了单一专利技术种群内部进化和两个子种群间协同进化的动力、方向和机理;引入网络分析中结构洞的概念将研究扩展到多个专利技术种群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上.结论表明:采用种群演化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专利技术种群所处的合法化和竞争阶段;专利技术种群进化过程中的传染行为构成了专利技术种群内部和多个子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动力,技术选择的压力决定了专利技术种群进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华为5G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历程剖析,探究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结果发现:(1) 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遵循“5G技术研发—5G标准制定—5G标准与商用共生”的利导演化逻辑;(2)迭代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动因来源于系统内外部双层级考虑;(3)在政治风险逆境中,风险识别是激活并增强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驱动力;(4)消融创新边界孤岛对于释放5G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活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