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负面效应——拥挤效应,近些年学术界对此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基于企业规模异质性视角,以浙江省纺织业为例,通过构建企业生产率影响模型,分析企业规模对集聚拥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规模经济有效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异质性对集聚具有正向影响;当出现规模不经济时,企业规模异质性对集聚拥挤效应具有负面影响。本文最后针对不同规模类型企业,提出了改善集聚拥挤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追求既定约束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的,而研发是企业提高其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首先提出数理模型,从异质性生产率角度研究研发对企业利润的决定机制,再通过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研发支出对企业生产率以及其盈利状况的决定作用。对于企业盈利状况,我们分别验证了研发对企业利润规模以及利润率的影响。结论认为:研发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而带来企业利润的提高,进行研发的企业的生产率、利润规模与利润率要显著高于未进行研发的企业,企业研发支出规模与其生产率、利润规模与利润率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耿强  吕大国 《科研管理》2015,36(6):137-144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相关国内文献,大多集中在检验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对如何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具体机理较少涉及。本文认为,产生"出口学习效应"的主要原因来自企业出口后的研发概率与绩效更高,在出口过程中企业会更有可能选择研发投入,且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为显著;本文以2004-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基于多达100万个样本点的大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后选择研发投入的可能性会增加21.63%,而研发投入的选择,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每年约7.3%的生产率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不仅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也是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加自主选择研发投入,并在中长期提升生产率,获得动态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海涛  周力  李静 《软科学》2016,(9):24-27
基于2001~2009年年均24.416万家企业数据以及匹配的36个行业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和随机参数模型等方法,探究了融资约束、企业异质性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创新之处有三:一是以融资约束为切入点,分析金融工具对企业多元异质性的干预作用;二是分析了企业异质性的环境效应;三是采用了企业—行业的二级分层线性模型。研究发现,整体而言,金融约束对企业出口概率(结构)、工业总产值(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异质性视角看,出口异质性和生产率异质性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是消极的、而规模异质性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是积极的;分行业来看,企业出口异质性对工业污染的影响取决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抽样调查数据,考察用地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断上升的用地成本虽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但也会倒逼企业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创新概率,而且提高了企业创新投入规模。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纠正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异质性分析显示:用地成本上升提高了东部企业、非国有企业、高效率企业及出口企业创新投入规模,但对中西部企业、国有企业、低效率企业及非出口企业并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企业创新与否是自身发展的内生选择,即使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增大,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或创新基础薄弱的企业,也不会创新。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出口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其特性和形成原因的科学把握。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和面板数据模型,以非出口企业、FDI企业为对照组,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研发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企业冗余资源、技术装备程度、国有股权比例、股权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具有类型异质性和大小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并拓展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企业异质性视角讨论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通过模型推演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双刃剑效应表现为双门槛、三区间效应:对于既有生产率高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能够刺激其研发创新并促进生产率提升;对于既有生产率低于研发创新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无法激发企业研发创新,进而不影响生产率;对于既有生产率进一步低于幸存门槛生产率的企业,政府补贴虽不影响其研发创新,但会令这些本应被市场竞争淘汰的落后企业得以弥补亏损、继续幸存,从而在数据上表现为政府补贴“阻碍”企业生产率提升①。利用门槛回归方法,本文支持了上述模型推论。政府应当充分考虑企业异质性,择优补贴、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根据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多种前沿方法测算了光伏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比我国其他制造业同时期的年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考察光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此外本文对可能影响光伏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的单独及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国有资产和企业规模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外资资产,出口额,政府补贴以及扶持政策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尽管研发投入对光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和国有资产的相互作用却会显著提高光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异质企业模型,运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14个行业的企业数据,从两方面检验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状态(出口与否)之间关系的检验和企业异质性与出口规模之间关系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基本符合异质企业模型的预测,即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且生产率越高出口规模越大,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仅仅或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但这一关系在内外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此外,虽然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因素亦对企业出口规模有显著作用,但总体上看生产率仍然是我们所考虑的变量中最为稳定、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方静 《科研管理》2020,41(7):61-69
本文基于最新世界投入产出表与2000—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Probit模型和面板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创新决策、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处理了样本选择偏差、改变投入服务化衡量指标和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投入服务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受到服务要素投入、企业所有制结构、所处地区、生产率等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企业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扩张劳动力需求、拉动就业的强劲驱动力。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市场规模效应、经营范围效应和生产率效应三条途径促进劳动力就业。基于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最后,本文还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高学历人员占比和高技能人员占比,优化企业的劳动力结构。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为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被认为是制约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发展与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2015年的企业调查数据,发现从事基础研究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规模、成立时间、资本密度等特征方面系统性区别于不从事基础研究的企业;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对从事基础研究倾向性和基础研究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同时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开展基础研究。企业基础研究偏好的异质性反映出,处于不同技术能力阶段的企业具有差异化的研发战略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发投资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型的研发活动对于一国生产率的改善存在着差异化作用。本文构建了反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与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经合组织(OECD)23个国家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检验了不同研发投资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从作用时期来看,试验发展活动对当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功能发挥则存在一定的时滞,且基础研究的滞后期更长;从影响效果来看,基础研究的偏效应大于应用研究,而试验发展的作用显现虽然非常迅速,但其对生产率的带动效果相对较弱。因此,过多地依靠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投资并不是提高一国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和积累,以发挥其在促进生产率中的核心地位和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金融抑制的一项典型特征,金融市场分割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及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分割为主要切入点,在详细阐述其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5—2016年中国省际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系统矩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分割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及企业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同时,金融市场分割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在规模较小、经济绩效较差或外向度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因此,全面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化以及适当调整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征,对于规避金融市场分割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促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6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企业RD投入和出口之间的关系,证实了企业RD投入对出口规模有正面影响,而且创新型企业的这种影响比非创新企业更加明显;同时,创新型企业出口规模对企业利润率、政府RD投入、企业规模和市场势力的反应更加敏感,说明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其国际竞争力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是现实和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从微观企业层面,基于金融化视角,以“R&D-创新-生产率”(CDM)模型为基础,引入金融化因素进行扩展,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创新投入强度越小;金融化与创新投入决策、创新投入强度的关系具有典型的企业所有权异质性;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化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影响技术创新产出,最后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由此得到对新时代背景下实体企业提升生产率的启示为: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应理性决策,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持续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需要了解金融化对于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生产率提升产生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实体企业在经营、资产配置等决策中作出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郑明贵  董娟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2,44(3):536-553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财务数据,采用LP法测算其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要素投入结构视角检验资本深化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偏低且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面对新发展、新阶段的竞争力不足;②资源型企业资本深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上游开采业、能源企业、快速资本深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国有资源型企业中更为突出;③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产能过剩效应是资本深化抑制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惰性效应虽存在但传导作用有限;④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组织资本较高和融资约束较低的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本文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要素配置决策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必然选择。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 “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本文以2008—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在数字化转型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6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企业R&D投入和出口之间的关系,证实了企业R&D投入对出口规模有正面影响,而且创新型企业的这种影响比非创新企业更加明显;同时,创新型企业出口规模对企业利润率、政府R&D投入、企业规模和市场势力的反应更加敏感,说明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其国际竞争力会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