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海兵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80-1693
本文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开放式创新实施的情境、实施路径和效应,在深入分析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轨迹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创新能力”的整合分析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开放式创新方面有代表的海尔集团作了2009-2018年纵向案例研究。本文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从作用于创新链的节点、交易逻辑和类型等三方面诠释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提出从驱动力、创新链开放节点、交易逻辑、知识流、卷入的创新资源、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和核心特征等8个维度定义开放式创新,可划分为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种类型。研究结论发现,由技术控制力和创新活跃度反映的创新情境是决定开放式创新模式选择的依据,开放式创新是一个依据企业面临环境和战略选择发生的连续的、动态的创新资源吸引、整合、利用、释放和扩散过程,随着创新情境越来越有利,开放式创新依次经历内部依赖-内向型、主导参与-内向型、主导参与-双向型、社群共创-双向型4个阶段,与之对应的创新能力则沿着“技术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能力-生态创新能力”的路径演化。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核,定义了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并基于创新情境、开放式创新与创新能力动态演化路径提出了COC模型,为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范式,但它需要动态能力的支撑。且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动态能力。以沈阳机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演化路径。研发发现,沈阳机床开放式创新过程分为学习引进、并购重组、共同研发和代工生产四个阶段,相应地,动态能力按照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和重构能力的路径进行演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特征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关假设。选取我国6家国有和6家民营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Bootstrap软件对假设进行了简单中介检验和多步中介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是以吸收能力为中介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创新理念→开放程度→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创新绩效";并通过吉利汽车案例验证了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并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竞争格局看,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科技制高点.本研究以百度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传统互联网向人工智能企业升级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特征和机理.百度创新生态系统共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三阶段,遵循偏应用型—相互交替型—双元均衡型的演化路径、特征,对应一元观—对立观—双元观的演化机理,演...  相似文献   

5.
创新开放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尉 《科研管理》2016,37(10):43-50
本文以山东、江苏、福建、四川、陕西五省的主要经济开发区内的40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创新独占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对吸收能力、开放式创新绩效均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创新独占性对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国际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但对于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以及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不足。对我国华南地区11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实际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潜在吸收能力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组织通过吸收能力获取与利用外部知识资源是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随着开放式创新以及组织与环境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既有的吸收能力概念已不适用于组织开放式创新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吸收能力研究的前因、过程、产出以及影响因素归纳,结合开放式创新中自外而内、耦合、自内而外三个维度以及研究与开发阶段,提出吸收能力概念可以从过程动态性、学习特点、知识与网络组合属性以及路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拓展。就组织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旨在分析国际创新理论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文献计量视角,以SSCI、SCI数据库为检索来源,运用Cite Space III软件,选取2006—2015年间国际创新领域10本代表性SSCI期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能源创新"研究团队是2015年成立的规模最大的研究团队;重要研究作者和机构主要分布于美国和欧洲;吸收能力、开放式创新是国际创新领域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吸收能力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由企业外部资源获取、吸收及产出绩效延伸至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研发及高校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开放式创新绩效、组织吸收能力、企业战略联盟、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是开放式创新研究领域热点。  相似文献   

9.
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利用外部技术有利于增强创新能力,但我国汽车企业经历了60余年大规模、全方位的技术引进,广泛采用了由外而内的开放式创新实践,仍然未能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产业实践背离理论的现象还没有进行系统回答。在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中,对吸收能力的系统定量研究不足。本文结合汽车产业特征构建了我国汽车企业开放式创新、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提出相关假设。选取我国6家国有和6家民营汽车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Bootstrap软件对假设进行了简单中介检验和多步中介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是以现实吸收能力为中介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为“创新理念→开放程度→潜在(现实)吸收能力→创新绩效”。本研究丰富了开放创新理论,并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磊  刘海兵 《科研管理》2022,43(2):9-17
     本文针对理论缺陷,结合案例企业具体实践,立足情境和开放式创新模式两大视角,试图探索开放式创新演化的一般规律及情境影响其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可以以开放方式和合作伙伴性质作为描述企业开放度的两大核心内涵,并完善了相关构念维度及测度指标;(2)以合作密切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不同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大都经历“初级开放阶段-成熟性开放阶段-引领性开放阶段”,合作密切程度分别为契约式、团队式、战略式合作;(3)企业的内部情境会影响开放式创新的演变:创新战略会影响合作伙伴密切程度、合作形式及伙伴类型;组织结构作用于合作伙伴类型;企业规模影响合作形式及合作伙伴空间分布;(4)企业外部情境也是开放式创新模式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行业特征会影响合作形式、合作伙伴类型、密切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行业位势作用于合作形式、空间分布及合作伙伴类型;创新环境影响合作伙伴类型及交易逻辑。以上结论为企业开放模式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开放式创新能力分解为发明能力、吸收能力、变革能力、连接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吸能力,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实证检验了上述各种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发明能力、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变革能力和解吸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当前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由外而内的特征,但各项能力的发展不均衡;与内部探索相比,更侧重于外部探索;内部保留和外部开发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能力短板;连接能力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销售环节,而不是研发环节.最后,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创新主体要获取价值,需更好的理解平台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与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化效率。基于历史文献的移动通信标准跨代多案例研究,揭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互动演化,探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从创新中获利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其一,移动通信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呈现出四大演化趋势,知识产权成为标准创新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二,伴随标准代际更替及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的演进,移动通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经历了“反专利—亲专利—亲许可—亲诉讼”的战略演化路径;其三,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互补与替代性资产、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互补与替代性资产差异下企业存在独占策略与路径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网络中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均显著促进潜在吸收能力的提升,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内部管理因素在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吸收能力在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实施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创新战略必然选择,然而很多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是失败的。基于开放式创新实施过程及挑战,借鉴相关文献构建开放式创新下外部技术与内部研发协同管理体系,包括资源分配协同、战略文化协同、技术协同和组织协同4个维度,从资源分配、战略文化、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的措施和路径。理论上完善了开放式创新过程管理研究,实践上为企业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本文基于209家中国创新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开放式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主要是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进而提高创新绩效。机理研究揭示了开放式创新体系下各创新要素对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为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根据自身资源的拥有状况,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有效联接,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更有效地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吸收能力的研发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晓波  陈颖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722-1730
研发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能力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获取最佳的企业创新绩效以及长远的发展,企业有理由对这两者进行匹配,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境下在不同吸收能力状况中优先选择某种研发模式。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将研发模式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研发,用层次回归模型实证进行了分析,继而计算得到不同吸收能力情境下两种研发模式的创新绩效边际收益。研究发现,企业在低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大于外部研发,而在高吸收能力下内部研发创新绩效边际收益低于外部研发,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吸收能力的情境下企业进行研发的最优资源分配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涉农企业研发体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约束下,选择开放式创新以获取异质性知识资源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SBM—网络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4—2017年我国2 144家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开放式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CEO经历、吸收能力与集成能力平衡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呈倒U形;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CEO学术经历与研发经历均正向调节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反之,CEO学术经历有助于缓和开放式创新的负向影响,但CEO研发经历未起到缓和作用;吸收能力和集成能力不平衡度负向调节开放式创新未超过阈值时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且加剧了其超过阈值后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拓宽了开放式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较好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时代下,传统的创新模式劣势日益显著,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之后,分析总结出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影响因素,包括:有效的知识识别和采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和共享能力、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知识管理风险控制能力和企业自身的其他因素,并且给出两种不同的开放式创新的路径,一是以企业自身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路径,二是以动态联盟为主导的开放式创新路径,供相关企业参考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李凡  代永玮  张迪 《科研管理》2022,43(3):125-133
    创新绩效提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基本构建了内部知识创造系统、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研究框架,但外部知识获取系统并没有包含企业出口要素。本文尝试以中国209家高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外部知识获取系统中纳入出口要素,拓展构建了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企业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四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发现吸收能力不仅能直接促进创新绩效,还在出口活动、研发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高技术企业的出口活动与吸收能力之间同时存在“自我选择”与“出口学习”效应;研发合作、吸收能力与出口活动之间存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