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创作个案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正如某些论所言,当代中国坛一个“突出而重要的学史现象和化现象”,就是以正面描写官场权力生态和揭露腐败现象为特点的官场学的兴盛和繁荣。官场小说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权力镜像,是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所谓宏大叙事,涵括了诸多复杂的话语系统,是个多重暧昧的话语场域,具有丰富的言说空间和特殊的研究价值。研究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度,对官场小说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化阐释和美学批评,其立足于具体作家作品分析的个案研究无疑是此一时期官场小说研究的重要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以一种自由放任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构成多姿多彩的文本世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左翼小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左翼小说蕴藏着丰富的人主义关照。这各人关怀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创伤中往往外化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把山水化为作家的关怀和思考的代言人。在体材上则更容易选择速写体和讽刺,在左翼小说的创作中这两种手法的广泛应用正体现了左翼作家深刻的哲理思考,隐含着左翼作家的人关怀。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证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她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之路,从关注女性开始,进而反观男性,最终颠覆男权中心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中有一类以表现市民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其中以池莉、方方、范小青等作家为代.表。这类作家以城市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为其表现对象,人物以生存为动力和旨归,作家对于这种市民价值观采取认同并欣赏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本文对2泄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之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情爱叙事展示出知识分子爱情的各种可能性状态,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探寻的过程。通过各自的文本,朱文、韩东、李洱、北村描绘出"性"万能、"爱情错位"、情感的"无力"与"淡漠"、"诗性之爱"承担终极价值的无力等场景,这表明客观的"知识"体系虽然参与了知识分子爱情的发生机制,却丧失了提供自明而普适的伦理价值观的能力。这一时代的情爱叙事折射出知识分子精神价值取向的迷茫与焦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再次全面回归现实主义。80年代缤纷繁杂的各路先锋派偃旗息鼓,纷纷向现实主义投诚靠拢。然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加之80年代各路先锋派的实验探索,90年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发生了很有意识的裂变。具体可分为驾轻就 传统派、兵出斜谷的自传派、兼采众长的折衷派和走向人性的剖析派四派。90年代的现实主义远较80年代富壮粗实,多样性带来的选择性使作家们有了更多的参照坐标,从而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更为重要的是,90年代的现实主义裂变包含了相当深刻成熟的社会进步,多元化观念奠定了丰富化的基础,现实主义已不再是一种价值尺度,而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活着,永远的追问--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人性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书写了一群普通人生活的历史情状,留下的更多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生存意义的永恒思考.探究小说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从而引发与小说相关的话题,在追问与被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本真更加严肃地去看待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转向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性则在这一转向中连接着余华的先锋与通俗的双重追求。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性的这一双重叙事策略余华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当然,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这一叙事策略也存在着取消其先锋向度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小说本叙述特征,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及内容的解诸来分析孤独意识在小说中的反映,并力图探索余华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极具主体精神的作家,以独特的方式把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文本拆解得支离破碎,通过内部凸现出来的空间意象、空间形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空间的焦虑,并重构了具有现代情怀和品质的空间文化想象,这也成为当代作家探究现代生存体验的深度空间的重要手段。正是这种多维空间层次的彼此交织,文本的深层意蕴才更丰富、更深刻。而作家的空间理念又很好地印证了当代空间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中国文坛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群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在他转型期前的作品中,他对暴力的叙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尝试着重从暴力与仪式、暴力与历史、暴力与刑罚、暴力与死亡、暴力与权力机制间关系五个方面对余华转型期前作品中的暴力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余华对文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理解为基础分析了余华前期先锋小说和90年代转型后的小说,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原因。最后指出了余华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20.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它包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在发展方向,然而在其后的写作中,余华基本上放弃了这些线索,改变了创作方向。这种选择虽然是个体性的,却在客观上迎合了时代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