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剧是根据南戏改编的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具体的考证,而支持南戏改编了杂剧《拜月亭》的学者所依据的一个很重要参照就是剧作的体制问题。本文试从结构形式入手对南戏与杂剧《拜月亭》之间改编于被改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荆、刘、拜、杀”又称“四大传奇”。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其中以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拜月亭》成就最高。《荆钗记》,柯丹邱作。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写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作聘,娶钱玉莲为妻。王十朋中状元后,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钱玉莲因富豪孙汝权与继母的迫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情况作了大概回顾,对其研究的不同方面以及研究深度作了简单介绍。从数量上看,近年来对此剧的关注并不多,南北《拜月亭》的比较,《拜月亭》与其它戏剧小说比较以及其艺术审美价值等方面。从研究深度上看,对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至今尚无定论,而在艺术审美方面则流于浮泛。这说明对南戏《拜月亭记》的研究关注并不够,研究还不成熟,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 白朴存世的杂剧《墙头马上》和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七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看成是元代爱情剧的代表作。这四个剧本都以共同的主题和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美和喜爱,直到今天,这四个剧本还被各种不同的剧种改编、剪辑,或全本、或片段活跃在广阔的舞台上,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未清初出现了多部红拂剧作,以张凤翼《红拂记》、凌漾初《红拂三传》、冯梦龙《女丈夫》及近年发现的曹寅《北红拂记》为代表,各剧本之间关联紧密。经比对分析可知,推陈出新是红拂剧改编的轨迹,不同的曲学主张和创作意图是红拂剧改编的原因。围绕红拂剧目的改编与评点,汤显祖、凌淳初、冯梦龙、吕天成、沈德符、曹寅、尤侗等曲作家、曲论家纷纷卷入其中,在曲辞、音律、情节架构、场上案头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曲学立场,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曲学界理论上的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6.
经典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楷书四大家 :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赵孟兆页。明代四大传奇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元曲四大爱情剧 :《墙头马上》、《拜月亭》、《西厢记》、《倩女离魂》。民间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中国文史上的“四”  相似文献   

7.
俞为民《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对《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曲白中的方言、典故以及戏曲术语都作了注释,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其注释尚有若干可疑而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仅就《荆钗记》中一些注非所当之处,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以西方为本位的悲剧美学研究氛围中,我国古代剧论中的悲剧美学竟成了研究视野的盲点。为建设我们民族悲剧美学体系计,这种状况实应迅即改观。我国古代剧论中的悲剧美学,滥觞于十二世纪悲剧戏曲十分发达的元代,在明中叶的《琵琶记》与《拜月亭记》优劣之争和《西厢记》结局之争中得到发展,及至晚明和清代则蔚然成时代之大潮,而清末王国维又总其大成并引导与西方近代悲剧美学融和。本文不打算纵向描述其发展史,而仅就明清两代这段最重要的发展时期的悲剧理论作综合概括,以图归纳出我国古代悲剧美学传统中最具本质意义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10.
越剧《新狮吼记》在现代性改编过程中摒弃陈旧的道德教化思想,突出了夫妻相处之道的现代主题内涵,语言通俗鲜活、富有时代感,舞关设计采用现代声光技术展现了优美的古典意境,成功地将传统昆曲折子戏改编为一部完整的现代越剧。《新狮吼记》改编的成功,为现代戏曲创作提供了“大剧场与小剧场并重”、“尊重古典戏曲传统”和“重视戏曲内涵发掘”等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从演述方法、艺术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杂剧《拜月亭》和南戏《拜月亭记》进行了比较,认为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方式,杂剧侧重于抒情而南戏侧重于叙事。这既与作家的不同身份相联,也与诗歌和小说对二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在美国被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于1946年搬上百老汇舞台。此次改编是一次文化疏离的文本重构过程,具体表现为新作与原剧表现作者辞仕、归隐思想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丰富内涵相疏离,将文本重构为一部具有异域风情的爱情剧。重构中,原剧“情节多破绽”的问题虽有所规避,但又衍化出新的漏洞,造成此次搬演造势很大,但票房并不太理想,亦未获得艺术上的很大成功。《琵琶歌》在百老汇改编和搬演得失的探讨,对进一步理解和推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与历代改编本之比较王卫民《窦娥冤》问世后,历代都有改编本:明代有《金锁记》;清代有两本《东海记》;民国初年有皮黄剧《金锁记》(后改名《窦娥冤》。一九五八年是关汉卿从事创作七百周年,我国广大地区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许多剧种纷纷把《窦娥冤...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名剧《榆树下的欲望》在我国先后被改编成川剧《欲海狂潮》和川剧《欲海狂潮》,是中国戏曲改编外国戏剧的有益尝试。尽管两剧在改编过程中均有意将中国的审美价值观植入外来剧情,其改编效果却因改编者的不同动机而呈现不同风格。本文以剧本文本为参考,从文化过滤层面探讨了两剧对原剧改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孟称舜是晚明时继汤显祖之后杰出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现存五种杂剧——《桃花人面》、《花前一笑》、《眼儿媚》、《英雄成败》、《死里逃生》与三种传奇——《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由晚明迄今,孟称舜剧作的演出既有直接搬演也有间接的改编,这是孟剧持久舞台艺术生命力的见证。孟称舜其人其剧对后世剧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编是古代戏剧作品接受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改编目的、改编方式、改编得失等几方面论述了汤显祖的《南柯记》、《邯郸记》改编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传奇剧源于南戏,元末高明《琵琶记》的出现,标志着传奇剧的成熟。而同时之《拜月亭》、《白兔记》、《荆权记》、《杀狗记》,后人号为“四大传奇”,使传奇剧的创作和演出,趋于繁荣,渐有取北杂剧而代之的势头。然而沿至明初,百余年间,却又呈现颓落之势,一时享有盛名的邵灿的《香囊记》、邱浚的《五伦全备记》,或以时文为南曲,或敷陈酸腐之伦理,把传奇剧创作引入歧途。直至李开先《宝剑记》出,才一扫剧坛冗卑之风,振聋发喷,推动了明中叶以后传奇剧再度繁荣和发展。李开先平生所作传奇剧不多,除《宝剑记》外,另有《登坛记》、…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爱情题材在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过出色的表现。然而,元杂剧第一次通过塑造舞台戏剧艺术形象,为爱情题材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开辟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元杂剧中爱情剧不少,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写得最好的,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另外,还有李好古的《张先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乔吉的《两世姻缘》等。这些爱情剧不乏现实主义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爱情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四大南戏之首的《拜月亭》是一部爱情剧,奏于乱世。本文试从取材角度、爱情程式及构剧方式等方面将其与元杂剧中存在的大量才子佳人戏进行分析与比较,以见其描写青年爱情方面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