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问』     
徐博 《青海教育》2007,(6):60-60
古人将教学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为“学问”。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问题的解决过程升华为自己的理性认识。教学是一直围绕问题进行的,所以“问”这一行为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几乎每年高考第一场语文科考试结束之后,语文作文题都会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就像今年,6月7日上午11点30分语文考试结束,之后不到一小时,网络上关于高考作文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的讨论已呈如火如荼之势,蔚为大观。据报道,就在语文考试的这一天,  相似文献   

3.
问: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 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似文献   

4.
5.
6.
让学生敢『问』、敢『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开始。只有当一个学生有问题时,它的思维才得到激活,才开始对知识产生探究。可见,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质疑好问的习惯,又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质疑争论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一、创造条件,让学生爱问要让学生爱问,教师就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教法。假如教师总是向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就是有问题也没时间问,学生最多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7.
很多刚进高中的学生谈到英语学习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高中英语难度相对增大,成绩下降”,“考题灵活,很难找到规律”,“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不适应高中,初中时念念书就会有长进,而在高中多做题也未必带来明显效果”.总之,初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相似文献   

8.
“问”是点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那种随心所欲,零敲碎打式的提问是十分有害的。教学中,为了实现以问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脱口而问;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有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设疑提问必须达到四个基本要求: 1.问要有值。提问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整体设计提问。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要具体、明了,表述要清晰、准…  相似文献   

9.
10.
竺可桢曾任浙江大学校长.这位校长,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温厚光辉"的.  相似文献   

11.
张磊  郭俊臣 《现代语文》2004,(11):43-43
三苏: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慧连和齐诗人谢眺。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三隐:东晋诗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三班:东汉的班彪、班固、班昭。三张:西晋诗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初唐四杰: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中君、魏信陵君。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北宋文坛四杰:王安石、欧阳…  相似文献   

12.
清郑燮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李政道也说:学习者“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满足于传授了多少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而“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具有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致力于促进学生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目前,如何让学生问出水平的探索可谓如火如荼,但  相似文献   

13.
一问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概括地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固定模式进行的。不能否认,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提问这一途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可以相互交流和反馈,但这样就会出现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即使补充发言的学生很多,甚至全班,也只是让学生循着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路去思考,这样只能培养学生会听的能力,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男孩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了.暑假里,父亲却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送男孩去旅游,也没有奖励他电脑和手机,而是把男孩送到市中心的一家快餐店去打工,每小时3元钱.男孩有些不情愿——这样的报酬,对一个城市孩子而言,实在算不上什么诱惑.  相似文献   

16.
17.
作文,是高考试卷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它含金量最高,因此,作文能力差,势必影响前途。那么,考生如何写出锦绣文章,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着,获得理想的分数呢?《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这样规定:“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练就  相似文献   

18.
最近,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作文评分标准"中有一个变化,即把原来的"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改为"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语文<考试大纲>为什么要做这一规定呢?  相似文献   

19.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高考对发展等级作文的要求之一。见解新,给人惊喜,毕竟是暂时的、表层的。若要让人感动,让人深省,让人难忘,还要开掘深刻,立意深邃,“发人所未发”。别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你却看到了隐藏在深层的本质;别人只能“知其然”,你却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能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