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我在首次出版研究年会上提出建立出版学的建议后,引起不少同志的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同志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积累,对于出版理论的探索非常有益,使我受到启发,也受到鼓舞。《编辑学刊》的编者希望我在该刊创刊之际,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我就趁此机会,初步地谈谈出版学的对象和任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出版学是人类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实践经验的  相似文献   

2.
3.
关于出版学理论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 《编辑之友》1992,(3):45-47
(一)“出版学”一词的出现,在我国大约始于70年代末。1979年初,原国家出版局在北京召开编辑工作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编辑工作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并主张编写“编辑学”、“出版学”著作(参见袁亮:《出版科学与出版实践》,载《出版与发行》1986年第5期)。这很可能是在我国第一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学科本体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等,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应该被纳入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范畴.长期忽视学科本体研究,是导致出版学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模糊、出版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功能不足的重要原因.在简要梳理和归纳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作者将学科本体解读为学科研究的预设前提,将出版服务定义为出版学的...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出版产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从出版学建立的直接动因、出版学面临的困境、国内外出版专业课程变化的历史和趋势、其他学科的借鉴以及出版业的需求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当前出版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本文提出,出版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正确处理一般和特殊、理论性和应用性、博和专、立足现在和面向未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出版学本科教育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出版学     
把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以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和出版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性质、任务、功能和发展规律。内容主要包括:出版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出版工作的一般规律;出版物的编辑;出版物的印刷、发行、出版三环节的相互关系;出版经营管理体制;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著作权理论;出版队伍的建设;出版史;出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中国有悠久的出版历史和丰富的出版经验,在校雠学、目录学、书志学、版本学、图书馆学等中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散见于编纂文集的序跋和札记等中。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出版学的研究得到较为普遍的开展,并正朝着总结实际经验、建立理论体系方向进行积极的探索。有些学根据出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其学科体系包括出版概论、出版管理学、出版经济学、编辑学、读者学、作者学、书刊印刷学、图书发行学、书籍装帧艺术论  相似文献   

7.
民族古籍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民族古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创建民族古籍管理学的意义以及民族古籍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地位、相关学科、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郭志菊 《编辑之友》2011,(10):81-83
我国出版学的发展,自1984年胡乔木致信教育部,倡议在高等学校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以来,至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经过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从目前来看,出版学发展严重受到制约,不能很好地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为在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发展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编辑》2006,(1):16-17
出版业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文化的重要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专业教育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为产业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国内外民族献目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创建民族献目录学的意义以及民族献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深化出版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学研究要深化,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明确学科理论基点;从多方面拓宽出版学的研究视野,积极进行跨学科借鉴;完善出版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是出版学专业建设的首要议题.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的认识至今分歧较大,没能达成共识.文章在分析出版学专业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出版学一级学科的理论构想:出版学.下设三个三级专业:编辑学、印刷学、发行学.  相似文献   

13.
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常规学科必然有其学科范式。对处于"前学科"时期的出版学,加强学科自身的范式研究非常重要,它能规制学科发展,助力学科走向成熟。文章阐明了库恩范式理论应用于出版学科范式研究的可行性,指出"学科独立性"和"学科共同体"是出版学科范式的两大学理基础,建构了出版学科范式构成的内容体系,并逐一分析阐释了构成这一内容体系的"核心概念""价值取向""经典范例"和"方法论"各要素的含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突破以描述过程来定义出版的认识局限,探寻"什么是出版"这一出版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分析出版学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发现出版是人类知识活动范畴中的独有的文化现象,知识存在方式是出版学理论的起始范畴和始自对象,出版学应当以此为逻辑起点,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为逻辑中介,以出版活动基本规律的总结和把握作为逻辑终点重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可以说是确认各个特定的被分解成极细小的事实,由此作出可能的解释和说明,出版学中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原始的研究报告,因而,缺乏这种基础的直观性的大吹大擂得以横行出版界。在没有充分掌握个别的事实证据的情况下构筑起来的理论终究不是科学,因而不得不陷于道德性的说教和规范性的立论。  相似文献   

16.
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俞君立 《图书馆杂志》2001,20(12):8-9,16
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献分类法与网络信息分类法,同时也研究分类标引技术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理论、文献分类法与网络信息分类法的理论及编制实践、文献分类工作与文献分类标引方法,近期需要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任务:总结与研究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献分类法发展道路/研究与具有方向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我国分类法近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加以实施;加强文献分类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经过高校和许多专家学者、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推动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再加上教育体制自身的因素,编辑出版学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速度发展过大过快,很多办学点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条件并不成熟,加上缺乏全国统一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协调机制,使全国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办学层次与实践需要存在脱节现象,本科教育较多较滥,双学位、研究生层次教育稍嫌不足等等.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我国出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一点建议,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对“出版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出版学一级学科建设主题涉及的五个论题进行综述与述评:(1)我国出版学一级学科建立的依凭: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出版学一级学科建设;我国出版学学科建设具有载体、技术、符号(文化)、书籍形制的历史依凭;出版学科积累的成果表明,出版学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学科体系;我国出版学科已经达到一级学科建立的标准和条件。(2)目前国外出版教育现状:美国出版教育分为三个类别——本科设置的出版专业、暑期专业证书班和硕士研究生;国外目前有13个国家的76所大学开设了出版专业本科教育课程,26个国家的124所大学开设了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12个国家的50所高校开设有出版专业(或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3)关于出版学学科性质的探讨:出版学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性、已形成开放包容的学科生态系统、具有出版理论与出版实践相互作用的特性。(4)出版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专业方向设置:可以设置“基础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现代出版技术”4个专业方向和出版史、出版思想、出版理论、出版经济、出版管理、出版技术6个研究方向。(5)出版学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编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认识颇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编辑学“应该研究各种出版物的编辑特征、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又因为编辑人称“杂家”,“那么编辑学亦可称为杂学”(李荣生等《应该建立编辑学》,见《编辑学论丛》,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1983年编印本第7页)。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编辑学特点、性质和任务的概括论断,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20.
论出版学高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何皓 《出版科学》2005,(6):30-33
分析了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首先解决学科定位或教育目标问题,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