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儿童在8、9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身心发展,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空间知觉也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不断发展,他们的绘画也开始由“主观感觉期”向“视觉写实期”过渡。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自己幼儿时期的作品不再“留恋”,他们开始羡慕那些比较写实的成人作品。但是,由于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一部分儿童会由于绘画能力的发展相对较慢,对自己“眼高手低”的现状无能为力,逐渐开始对绘画兴趣“降温”,对自己的绘画作品失去信心,出现了绘画中的“U谷期”。如何搞好少儿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教育,填补儿…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单是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思维等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符合人文、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国高等教育和清华大学应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同时突出民族文化传统,融人文、艺术与科学教育为一体,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教育层次之多,令众人叫好,使学子称快。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的跨越。它源于从政府到民众,已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与其国民所获得教育水平成正比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但就在这进步的同时,接踵而来的诸多的忧虑、质疑,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有些人感到茫然,尤其是对“异军突起”的远程高等教育更是如此。有的业内人士认为:“师资短缺加剧、教育设施不堪重负、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质疑“这还叫大…  相似文献   

6.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7,(4B):57-59
校长唯有大气,才能干大业;唯有大气,才能公而忘私;唯有正气,才能压邪;唯有正气,才能扬善宽容;唯有书卷气,才能带领师生学读书、读好书、做好事、成好人;唯有书卷气,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校长头脑要冷、思路要清,理清学校过去的优良传统,积极予以传承,又根据当下时代社会特征、结合学校特点,确定发展的突破口,寻找到改革的切入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作好学校发展规划,在与时俱进中求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7.
人社会科学既以促进人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为已任,就应特别关注它的进化发展问题,自然科学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其自身的进化发展,相较之下,人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则存在着特殊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特点,但是,人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仍有其独特的深刻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社会科学的进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认识方法的创新,精确化定量化趋势,研究队伍时扩大和研究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高。缩小地区发展间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始终是三代领导人所追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学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一个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重大关系,江总书记在向全国人民展示今后1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之际,再次重申并强调这一关系十分必要和及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0.
发展教育不仅是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不断扩大就业,使劳动者获取就业的机会,并通过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且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启动消费,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教育》2007,(10):7-8
2007年9月4日上午,全省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福州召开。省领导与来自全省的120位优秀教师代表共同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同庆祝第23个教师节,共商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大计。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以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档案、情报三者同出一源,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一体化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一体化成为可能。实行一体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所谓应试教育,即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地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向无古人、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发展是主题,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要发展,子系统的独立运动是基础,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子系统的活力。但是,没有子系统的协调运动,社会系统就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失去整体功能与综合优势,因此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改革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在保持干系统活力性的前提下引导其独立运动纳入整体协同运动的轨道,社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发展这一主题。发展的客观性。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5.
按照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全市发展的实际,加快天津现代化建设、发展高等教育是重要的核心工程;“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应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经济服务类学科学生比重,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民办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习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苏高等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呼应历史的召唤,从1996年起即在全国率先扩大招生,在全国引起强烈的震撼。江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江苏高等教育的战略取向是:巩固提高、积极稳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特色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提高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内涵,努力提高质量,认真打造特色,把握适度规模,不断优化结构,科学配置资源,使江苏高等教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实行零距离服务,建立新的功绩。  相似文献   

17.
今年9月下旬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可概括为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五大工程、四项改革。具体是:发展思路:坚持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两基”为目标,以加快发展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为重点,以教育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加快发展的要求,到“十五”末,使我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达到或超过“九五”末全国的平均水平,实现全省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目标分为“…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发身心潜质,发展整体素质,养成健全人格为宗旨的育人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认识和实践主体,其本质的首要的属性就是自觉能动性,即主体性。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是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当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当今的时代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学生在认知和发展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更是当代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关注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发展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焕发学生的主体力量,使其在主动的学…  相似文献   

19.
朱燕 《贵州教育》2010,(16):36-36
从人类基本的沟通表达能力的发展来说,“听、说、读、写”不仅是简单的排列,更是一种普遍的递进式发展规律,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更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特点,童话教学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了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体现了发展个性的理念,认为师生同是课程开发和生成的主体。要求教师变课本知识的传递者为创造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