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亟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绿色物流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当前物流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企业和人才建设"三驾马车"的策略以稳步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武汉城市圈丰富的社会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背景下,就业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圈内就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圈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节约资源,进而有助于建设两型社会。在推进社会就业资源共享方面,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可以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制度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三年多来,通过集中推进5项重点工作和实施20多项专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起步时间不长,圈内各市之间起点不一,无论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国内其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武汉城市圈要正视差距,重点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投资法律环境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条件,本文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指出完善武汉投资法律环境需从统一投资立法、保障法律实施和加强法学研究三个方面着手,并尝试性的对立法模式创新、加强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及高校法学研究如何服务城市圈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本文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分析、阐释,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两型社会建设给武汉城市圈提出了新要求,各地应形成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负面影响小的产业结构。文章以此为目标,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由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的转换能力,并对各城市"两型产业"的转换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发展现状离"两型产业"还有一段距离,各城市在产业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信息化所需的各种硬件、软件频繁更新换代,却是中小企业无法承受的。基于SaaS的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五个相同性和六个不同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对策,着重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应突出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群特色、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突出省域内淡水环境的内部控制与整治等富有特色的"两型社会"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9.
武汉“1+8”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职业教育如何在其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紧扣“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武汉“1+8”城市圈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武汉“1+8”城市圈职业教育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者,实打实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全国树立榜样和示范,辐射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此必须具备全局和系统的观念,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和利用城市圈内宝贵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自身发展要体现“两型”社会特点,另一方面要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支撑服务作用。具体建议包括:制度层面,制订《湖北省职业教育促进法》,构建大职业教育联动共享机制;学校层面,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实习层面,构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产学合作服务中心;培训层面,建设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安徽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安徽省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现代物流业,也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将会给皖江示范区域内的现代物流业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首先概述了皖江城市带的情况,然后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到了产业转移理论以及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效应等诸多理论,最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下给皖江物流业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提出皖江物流可以通过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加强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传媒融合的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武汉城市圈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圈信息化水平。圈内传媒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社会信息化背景、城市圈发展背景、传媒资源背景和媒体自身的生态背景,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相应发展战略,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旅游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分析示范区旅游业与长三角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旅游业产业体系、保障体系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武汉城市圈农业发展的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农业一体化工作,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就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近代芜湖开埠后,皖江航运开始走向近代化。皖江航运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沿江城市的落后水平和分散状态,推动了皖江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环境污染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构造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为正,长期而言,结构效应亦为正,技术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9.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旅游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构建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对接省外先进地区的重要地域,对于全省的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转变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皖江城市带工业污染和经济进步的关系.经过分析得出:皖江城市带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与人均GDP成正"N"型形状,工业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也成正"N"型形状,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和人均GDP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是倒"U"型形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