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2.
一、声知识在音乐上的应用1.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是指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分析与题解在音乐演唱会上,合唱中“高音部”和“低音部”中的“高”和“低”是指音调,而引亢高歌中的高是响度,男高音和女低音是指音调.在乐器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只阅不写”,二是“应景伪写”.三是“随兴杂写”.为优效地在课内确保“写”的密度和效度.让“写”成为阅读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并通过“写”来促进“阅读”的交流和展示.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我们尝试提出了小学语文“随阅小作”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吴祖万 《语文学习》2010,(7):131-131
2009年7月初.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张一名男子吃面的照片.并配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文字,之后.便有网友相继仿此句式,使“哥做的啥事不是啥.是寂寞”迅速成为网络流行的可套用句式.如“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有人戏称这种句式为“寂寞句式”.戏称发这种帖的网友为“寂寞党”。  相似文献   

5.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声音     
易中天:不原谅中国教育 ——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日“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师道》2012,(4):59-59
1.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9.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制造商.那么课文则是写作的供应商.它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我们写作素材、行文技法,指点我们精要拟题,创意构思.创新表达。遗憾的是。在我们进行课文阅读时。“写”的作用和意义被严重忽略.阅读与写作成为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我们的学校“生活”.主要还是以课堂学习的学业活动为主,具有天然的“读写结合”优势。如果能够换一下思维.换一种“活法”.读写联姻,“互通往来”,也许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在“读写结合”上采取了“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编写策略。所谓“长短结合”.是说一方面要致力长期积累.“多布云彩”.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要因“课”制宜.搞一些模仿性的迁移训练。“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所谓“大小结合”.是指既有专项的习作训练(大作文).也有随课文安排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自成系列.小练笔机动灵活.从而构成整套教材的作文体系。那么.怎样依托教材优势.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强化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时下.很多校长在说到学校管理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及“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能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的要求为本”?“以人为本”是不是就是“讲人情”“做老好人”?答案显而易见。“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强调的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使管理更贴近人性.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摒弃传统管理中的强制、强硬,从而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绝不是讲人情.不是放纵与施舍。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5.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6.
“不等”与“相等”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既对立统一,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把“不等”关系转化成“相等”,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而寻找到“相等”关系中的“不等”,则可以破解难点、化解疑点.  相似文献   

17.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8.
“垂”“唾”不分时有所见。有幅摄影作品.画面上小狗凝神盯着不远处的食盘.画题是“唾涎三尺”。这个标题颇能传神.可惜“唾”字是个别字.“唾涎三尺”应改作“垂涎三尺”。  相似文献   

19.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小学教师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是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把英语学习看成是“演戏”。在“演戏”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们则是“演员”让学生们进入角色学习英语.不但学生们“乐演”.而且“导演”也会很轻松。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职业性”倾向明显.“高教性”体现不足.而“高教性”是高职教育的内容与本体.反映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性”与“高教性”的关系.深人思考和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如何体现“高教性”的问题.一是要明确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