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爱尔兰诗歌长期以来占据着英语诗歌中重要的一支。虽然爱尔兰长期处于英国强势的文化影响下,英语甚至全面接管了爱尔兰语,但是爱尔兰文学在民族忧患意识、在多元的文化土壤的熏陶中愈发显得独树一帜。以穆尔丹诗歌为例,探讨其语言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计晗 《海外英语》2013,(22):217-218
爱尔兰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爱尔兰文学是在母语与英语的征战中发展起来的,而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爱尔兰作家则对社会和自然有着独特的视角。生于1953年的雨果·汉密尔顿就是其中之一。他写于2003年的传记《斑点人:从爱尔兰到德国的童年回忆录》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有着爱德两国血统的作家,对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精确认识。在这部回忆录里,他处于三种语言竞争的环境中,其实,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寻找归属感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爱尔兰流散文学不断拷问、修正和改变着跨民族与全球化语境下的认同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出强烈的除旧布新意识。爱尔兰流散叙事逐渐跳出陈旧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受害者叙事模式,以一种更加诚恳和个人化的态度面对创痛的移民史及其在当下的延续。从当代爱尔兰跨国流散叙事的新趋向出发,论析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小说《布鲁克林》中反怀旧创作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把握作家对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社会文化症候的诊断,进而探究后民族时代流散作家以双向思维重新定义爱尔兰性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试图从古老的凯尔特文化中寻求爱尔兰性并重构爱尔兰身份。他和他的作品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与叶芝对爱尔兰乡村和历史的理想化描述不同的是,乔伊斯竭力去揭示现代都柏林人的精神状态和爱尔兰的主要问题的真相。乔伊斯选择了一条沉寂、流放和狡猾的道路,也从一种文化卑劣感中获得了对爱尔兰身份的真实认识。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种致力于想象和构建民族身份的艺术形式。自20世纪以来,爱尔兰戏剧以"爱尔兰文艺复兴"为主题,挑战和颠覆英国殖民者对爱尔兰强加的文化形象,以戏剧空间表现了本民族的身份认同——爱尔兰特性。自此,戏剧和剧场成为定义和讨论民族身份的场域。剧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对爱尔兰特性进行修正和重新定位,以期获得与时代相吻合的特质,形成一个关于民族身份的谱系。因此,不是肯定某种爱尔兰身份,而是探索肯定身份的不同方式,如何去想象、讨论、否定、修正和争论,避免对民族身份的本质主义定义。民族的发展需要对民族身份的定义进行不断的展演和修正。  相似文献   

9.
《胡里痕的凯瑟琳》是叶芝最重要的剧作之一,也是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的一座里程碑。本文通过对该剧文本和历史语境的分析,集中阐发了在这一政治文化意象中凝聚的爱尔兰民族精神悖论:作为爱尔兰母亲,她召唤民族之子献身于爱尔兰的解放事业;作为大母神,她又不断地煽动狭隘、事仇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暴力的群众政治。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悖论,培育了叶芝对爱尔兰的矛盾情感,并影响他创造性的生命轨迹和个人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0.
"还乡"是爱尔兰诗人叶芝贯穿其一生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叶芝意识到爱尔兰民族精神对其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回溯爱尔兰文学传统回归精神上的原乡,从而治愈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空虚、迷惘,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是21世纪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爱尔兰人民移居他乡的生活,刻画人物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小说《布鲁克林》是托宾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托宾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本文从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在爱尔兰文化与美国文化穿梭过程中两种身份的追寻与抉择。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麦尔维尔在《白鲸》中运用的哥特式自然书写,认为这种自然书写显现出作者对19世纪美国工业化时期自然生态文明和人类道德文明双重恶化的忧虑意识.指出这种哥特式自然书写也是麦尔维尔用来构建美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的重要形式,表现了他对美国民族文化和美国民族文学自觉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由两个向量构成,一个是代表传统和延续的同质向量,另一个则是代表差异与断裂的异质向量。如何看待历史是均衡链接两者而成功构建身份的关键。对于爱尔兰而言,身份焦虑始终是其文学书写的张力所在。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中,叶芝等作家试图通过回归古凯尔特文化来重构爱尔兰身份。与此不同,乔伊斯却始终以现代性的目光在审视历史。本研究将以乔伊斯的《死者》(The Dead)为例,探寻节庆、商品及音乐等大众文化元素如何在乔伊斯笔下参与历史书写,引导爱尔兰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寻根文学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寻根文学的文学策略与魔幻现实主义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注重凸显民族文学的本土化特征和追求民族文学的独创性目标。但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操作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别当然是由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地球村"的节奏,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寻找自己新的定位。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各民族文学、文化发现异同、寻找自我的有效途径。而比较文学对文学与文学研究的重新定义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在文学领域内引起了"第三次创作"。这篇论文将对"第三次创作"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乔纳森·斯威夫特是爱尔兰历史上的文化伟人.在文化选择上,他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希望以古典的文学主张来改造国民.由于他的文化主张在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性.他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爱尔兰的爱国者"、一位国民性改造者.  相似文献   

17.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文学既是对裕固族民族历史的再现,又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铸。新世纪裕固族文学具有追忆民族历史、守望游牧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建和谐家园的精神指向。裕固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文学民族性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论述了不同民族的文学之所以显示出不同特色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叶芝作为爱尔兰男性诗人的杰出代表,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领袖,其诗剧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凯尔特乡土情结,同时也展现出了爱尔兰文学的父权特性。本文从“二元对立”“骑士爱”和“女性物化”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叶芝诗作中爱尔兰父权传统的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