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说"我说"     
现代汉语中,"我说"是一个主谓短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从而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主观性功能、情态功能,话语标记功能。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结合语音、语义和句法分布词汇化、语法化等方面对"我说"结构现象进行解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唉,令人愉悦的假期结束了.再也不能睡到自然醒,吃个早午餐,逛街一整天,刷剧、"开黑"到深夜了.书包已经收拾好,却怎么也收拾不好返校的心情.心慌、头痛、抗拒,好像身体里每一个细胞都在呐喊:"不想开学!不想上课!"哪怕已经开学一个星期了,还是提不起精神来……当心,你可能是中了"假期综合征"的圈套.  相似文献   

4.
“心动”与“摹仿”是中西古代文学创作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范畴,它们揭示了中西古代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由于二者的生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习》1999年第1期发表了韩长代先生的《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未参加党的“一大”》的文章,文中说陈独秀当时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提出辞呈尚未获准;同时,他还在筹集广东大学的预科班经费,也抽不出身来。这种解释,最早的出处是1936年陈潭秋发表的《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有关牵引力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汽车牵引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各种刊物时有文章阐述“汽车牵引力问题”,有对汽车牵引力概念作研究的,有关于牵引力做功与否争论的。笔者读了有的文章后很受启发,但也发现有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仔细看来,发现教材和各类刊物关于汽车牵引力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说法一:牵引力是地面的摩擦力产生。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55页这样阐述:汽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之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  相似文献   

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羽扇纶巾"也写作"纶巾羽扇",意即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这是古代流行的儒将的装束。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在军中首先使用,故又称"诸葛巾"。由于冠戴此巾给人  相似文献   

9.
说"原谅"     
无论你现在是一个中学生还是一个花甲老人,你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个人历史.它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记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历史包袱".许多人让几十年前发生的不快在几十年后仍然影响,乃至左右他们的人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这些"历史包袱",而放下"历史包袱"的最好办法是原谅.  相似文献   

10.
说"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出嫁,一定要有她的兄弟的女儿和她的妹妹随嫁,…  相似文献   

11.
说"虫"     
"虫"的古义泛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现代汉语主要继承了其中的"昆虫"义.近年来出现的一批"虫族"新词语,用"X虫"的形式指代具有某种特点的人,使得"虫"又添加了新义项.我们对比古今各大词典中"虫"的词义变化便可明确把握"虫"与"人"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说"还"     
庞铮  郁军 《考试周刊》2007,(28):45-46
“还”作为副词的一员,身兼数职,有时表时间,有时表程度,有时还表示其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说"允"     
甲骨文“允”象人昂头背手,倔强不逊之形,训“倨”。  相似文献   

14.
说"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把"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谈了一些看法认为把字句里的"把"是个介词,"把"表示"把"后面的宾语是动词的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把字句的"把"是一个语素,"把"可以用"使"去替换只是把字句与"使"字句表义相同的偶发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说"鬼"     
四川丰都是驰名中外的“鬼城”,1944年农历4月16日我出生在那里,可以说是伴着“鬼”长大的。有一次姐姐发高烧,她从楼上跌跌撞撞地跑下来:“抽屉里有一个人!”这一叫非同小可,全家人提着棍棒奔上楼,可所有的抽屉都紧闭着。奶奶向姐姐移动着尖尖的小脚问:“那个人是啥样子?”姐姐回忆着:“胖——胖胖的。”“脸白吗?”奶奶赶忙追问。“白——白白的。”“戴帽子吗?”奶奶问而变色。“好像戴了。”“是不是穿的蓝绸子衣服?”奶奶惊惧。“是——是穿的蓝衣服。”奶奶双手一拍膝盖,呼天号地哭起来:“那是你爷爷呀——他看我们来了——”“爷爷不…  相似文献   

16.
说"禅"     
现代汉语中"禅"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在"禅"字记录的许多词语中,"禅"的读音有些混乱.现在我们从汉语史的角度看一下"禅"字的读音及意义的演变历程,以分辨清楚现代汉语中"禅"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相似文献   

17.
说"谎"     
  相似文献   

18.
说"理"     
本文从“理”的本义入手,搜集词义扩展的例证,探究词义引申的途径及理据,并追溯了“理”作为古代哲学概念发展的脉络,重点阐述程朱理学中的“理”超越词义的抽象内涵。  相似文献   

19.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使得语言运用像一个万花筒,一不留神,一个新词语已“浮出水面”,在传媒中频频出现,这就是“浮出水面”的使用。根据笔的观察,“浮出水面”的解释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说"面子"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