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品德与生活》课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朗读优秀的儿歌童谣,则是低年级学生乐意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儿歌童谣为教学载体,以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前置条件,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生成性,通过丝丝入扣的讲解和分析,让儿童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实现品社(生)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戚伟 《考试周刊》2012,(84):133-13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相似文献   

5.
6.
《学周刊C版》2017,(14):163-164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主要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目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有利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8.
9.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和现实生活自然沟通起来,使得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从心灵深处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  相似文献   

10.
李援那 《山东教育》2011,(12):47-48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新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其教材内容强调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力图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探究、反思,获得知识,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师是方便学生学习的人。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性感体验,并与家庭、社会、割裂。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儿童在此方面产生了厌烦甚至恐惧心理。学生怀着厌烦和恐惧的心理上课,最大的收获至多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和说教。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  相似文献   

12.
李英伟 《新课程研究》2009,(7):27-27,32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精彩而成功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关键,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所要探究的活动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做到成功的导入呢?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课改中新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编者力求在教科书中尽量多地反映出当代儿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儿童生活、单向说教和灌输的传统品德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9,(28)
让学生成为守规范、负责任、善思考、有爱心的小公民,这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品德与生活课需要借助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和观念进行整合和理解,通过落实到行动中,包含体验、探究以及实践的优化课堂,整个课程呈现出科学化、生活化、社会化等多元化的新样态,真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5.
16.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7.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写作之源,真情则是作文的生命。也就是说,走进生活,语文教师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言语能力,开发他们的智能因素,还要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写作之源,真情则是作文的生命。也就是说,走进生活,语文教师不仅要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言语能力,开发他们的智能因素,还要对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一、细心观察生活1.聚焦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孩子们的家庭生活是温馨美好多味的,万万  相似文献   

20.
韦保德 《成才之路》2010,(19):11-11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底流出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课改中的课堂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课堂教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活动,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课堂点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