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本专业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基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的认识,紧密结合专业实际,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素质,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的一些具体举措,介绍了培养学生特色专业素质的相关经验,对于相关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璐  郑丽 《考试周刊》2010,(27):192-193
商务英语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商务英语专业的结构是"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既重视语言和技能,又重视所涉及的商务专业内容,两方面缺一不可。本文将依照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与汽车专业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这一方向,对本院培养具有高职高专汽车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人才进行深刻的探讨,为学院以后开设具有汽车专业特色商务英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专业,建设科学、合理、系统的特色专业结构体系,必须以学校自身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调整与优化、学科设置、教学改革为依托,以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的,高校应通过专业品牌建设、打造精品课程等途径,优化特色专业建设基础,并在此过程中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师资队伍,营造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杨然  陈啸 《当代教育论坛》2011,(11):114-115
如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专业是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与母体院校及竞争对手趋同的现象。文章探讨了独立学院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可采取的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5.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使这一举措落实到实处,我们不但要从"特色"本身含义的角度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还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深入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特色专业中的"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性、专业培养性的内涵特征和项目多样性、系统层级性的外延特征。深入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消除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一些误解,有利于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特色系统项目。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高林 《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35-37
就如何针对我国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在专业设置方面国家、地方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设置解决方案。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给出学校面向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而设置专业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化工专业开设“湿法冶金学”课程教学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法冶金学”是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根据攀枝花地区特色为化工专业所设计的一门专业课程。三届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发展,体现出适应该地区优势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对本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初步研究和讨论表明,适当的教材形式应是充实发展、与时俱选的自编讲义,在教学模式上应逐步改进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其实践过程应在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实习中体现,并可尝试辅之以先进的流程模拟技术进行虚拟实践训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湖南科技大学借"国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凸显煤矿特色重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煤矿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特色专业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的煤矿特色的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财政学专业作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之一,在我国有较早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学科地位,目前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剧,高校需要拓宽人才培养领域,确立培养特色。今后各院校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专业定位,构建与学校类型相适应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财政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力度,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围绕特色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数学内容因理论性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学不懂,兴趣不高.为体现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数学的工具性特点,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应遵循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等原则,分必选和限选两个模块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大举措.明确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内涵及特征、发展与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及其举措是提升专业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专业建设在保持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其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遵循项目管理的一般规律,人们可以立足于项目管理,从需求分析、环境分析、拟定方案、计划设计、实施控制到监督评价的各个环节,增进管理效能,提高教育效益。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分成目标层、理念层、模式层、操作层四个层面。特色专业应当结合文化建设来进行,经过不断创新、长期积累,才能塑造出鲜明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要转变观念,培养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人才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专业选择时机与专业兴趣的关系广受关注,但是选择性偏差的存在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偏误,本文以某重点大学入学前选专业和入学后选专业的学生为比较对象,通过配对抽样、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配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方法,保证项目学生和非项目学生在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特征上的可比性,以克服选择性偏差问题.研究发现,相比入学前选专业的学生,那些入学后选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兴趣变化程度更大,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更高,但在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发现为我国高校入学后选专业和自由转换专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对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影响与调适作用,高校在区域经济条件下加强应用型特色专业内涵建设,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特色专业内部与外部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研究型师资队伍,促进特色专业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李伟 《职教论坛》2005,(11):16-17
本文认为建设和形成具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贴近市场设置专业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必须注意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师资队伍各结构要素的合理和平衡,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形成有特色的骨干专业,有特色的师资队伍,有特色的实验实训.专业建设要兼顾稳定性和灵活性,最终努力达到专业特色有创新.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显示,高职数学内容因理论性强、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学不懂,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还不能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待数学知识的价值.为体现专业特色,突出高职数学的工具性特点,对数学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是有效途径.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应遵循注重数学基础、衔接专业需求、突出数学应用、体现高职特色等原则,分必选和限选两个模块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8.
我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初等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2个专业建设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英语教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结合省政府"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齐齐哈尔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坚持以"提高专业层次,突出特色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建设精品专业"为目标,以扶持重点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试点专业、特色专业的龙头作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的专业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 ,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基于此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结构与布点、特色专业的建设等 ,都应该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特点 ,努力建设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优势专业  相似文献   

20.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特色专业的定位和功用、特色专业建设的培育和专业认证等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应总结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得失,特别是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差距,科学制定专业标准,逐步开展专业认证,从而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